明前的鄱陽湖水戰,朱元璋等人依靠洪都月餘的堅守才率領主力趕到。而如今自鎮江至鄱陽湖千餘裏的江麵上,逆江而上的張海等人顯然無需這個時間。而且隊伍集結並準備出戰的時候不是依據湖廣方向敵人的動向被動的一次迎戰。早在京師之戰的消息傳來之後,水路進兵的各種準備就已經籌備開來了。
不論是二十四艘千料級的主戰大船,還是這次準備跟隨主力出戰的三百餘艘舢板小船普遍都安裝了經過不斷試製改進後的短螺旋槳踩踏動力裝製。效率上不要說比劃槳,就是比那些明輪一般的車輪舟還要高出很多。
在南京附近的水域船隊完成集結後,新編的公安軍新一旅和新二旅的作戰部隊也輕裝上陣,做為動力人手跟隨張海等人所在的近衛部隊及第二旅一同上了船。
沿途己方控製區內擁有不少補給站,並在夜間行船的情況下也有岸邊的公安軍地方部隊抽選出的人負責接應的情況下,船上的人按照每六個時辰一輪的特殊作息時間交替進行踩踏劃水作業使得連續的高強度勞動不超過六個小時。
這樣就使得正規船隊的相對水流的速度可以達到五節左右,接近古典時代地中海的人力巨槳大船接近六節的最高速度。
雖然是逆江而上,而在舊曆四月間的時候長江中遊大部分地方的水流速度不過時速四五公裏約兩節半或三節而已。晝夜交替展開蹬槳作業的大小人力船隻在長途的航行中每晝夜差不多以二百裏的速度航行,施展出了堪平坦草原上騎兵突襲才能擁有的晝夜速度。僅僅集結起程後不過五天左右的時間就抵達了九江府湖東新朝軍隊所控製的邊緣。
在彭澤一帶規模龐大的船隊剛剛完成了長途航行後的最處休整並補充了必要的補給物資後,從湖口前線就傳來了敵軍規模龐大的船隊以小船為先鋒似乎要展開清江突襲的消息。
“大船一百零五艘左右,看吃水的樣子不會比我們的深,也不比我們的大船長,但是看型製似乎比我們的主力平底戰船還要大上不少。那些大船攜帶的士兵數量不詳,不過少說也能容的下五百人。小船大概千餘艘,每艘小船上大約三十餘名水手及士兵左右,而且看起來還很寬敞,明顯也比我們的小船大不少。”直屬近衛部隊中央調查部門從湖口一帶急行順流而下通稟敵情的人說道。
當初微服出巡太湖的時候,雖然張海及親衛連所在的小船隊可以在幾乎沒有多少代價的情況下輕易戰勝了十倍以上的水寇殘敵,不過那僅僅限於親衛一連在水戰時擁有的強悍火力而已,並且也是防禦能力不算很強的小船之間的戰鬥,對於整個以近衛旅和第二旅為核心的新軍主力來說,規模及兵力近五倍於己的敵船仍然是不小的挑戰。
“首輪炮戰,解決掉敵大船的硬帆後放風箏,炮兵不要在乎身管壽命,也不要害怕炸膛。為了射擊準確和不短的移動中向敵開火船隻頭尾迎敵盡量避免使用舷炮。”李峰在旗船上的戰前會議上吩咐道,正在張海與劉洪濤等人商討應敵作戰方案的時候猛烈的爆炸聲忽然沿著江麵帶動著船艙內水線傳來了巨大的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