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船附近是攜載張海及其隨身親衛乃至親衛連的十二支小船,除了有所擴編的大概一百二十人左右的親衛連外,還包括每船約八人從水師中挑選出來的動力水手。可以使整個小船在擁有足夠機動力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以強悍的火力在水麵上展開作戰。這些負責踩踏動力的水手不僅有著驚人的體力,在燧發排槍火藥填裝乃至戰鬥中的心理素養表現方麵也是水師曆次作戰中經過考驗的優秀分子。
為了應對除了敵人小船以外的各種威脅,除了每名親衛連官兵至少十二支精鋼製造的五管燧發排槍以外,還有以火藥做為發射動力的“燧發排弩”能夠把重達110克左右的全鋼製做的重型弩矢以百米每秒的初速發射出去,威力不遜色於某些小型的三弓床弩了。這些全鋼製做的弩箭在火藥發射的情況下因為缺少箭羽,三十步外箭身就會因為空氣阻力而歪斜,有效射程不過二十步三十米左右而已。但這樣的箭支在入水後的威勢將絲毫不減,能夠穿透十幾米的水層有效的殺傷目標。
與此同時,親衛連隊的每艘船上還配備了以彈簧鋼製成的精製重型火槍,能夠把一百五十克重的鐵彈以超過音速般的速度發射出去,完全可以如同小炮一般殺傷大船或者擁有厚重防護大船船板下的敵人。
遠處順流而下的湖廣水軍規模龐大的身影越來越清晰,距離似乎已經逼近到一裏左右的距離上,新軍船隊已經停滯了前進與江水保持同步逐步沿著兩岸後退,隻是微微調節以保證正麵迎敵,除了最大限度的避免漂雷的威脅。
當敵人那在江中央連成一線的密集小船群距離旗船附近親衛連所在的小船群不過二百步大概三百米遠,雙方大船之間的距離逼近到四百步左右的距離的時候,隨著旗船上負責指揮的周鬆李峰等人按照預定作戰方案以炮聲發出信號,張海感覺到己方後麵的大船上一連串的船頭炮向遠處的敵軍大船展開了射擊。
兩個半旅一共一百二十門中重火炮對於地麵部隊來說已經顯得火力配置很猛,可是對於哪怕夠不上風帆戰列艦標準的內河大船來說,在擁有雙層甲板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把六門火炮集中部署在船頭向敵軍開火。
長江中遊的水流速度似乎比運河上略快,但初夏時節的江中也不過如同散布一般的速度。風浪遠不能同海上相比,再加上新軍銅炮的性能遠優於大部分時候的西方風帆戰艦,因此在一裏半的精度上麵對如牆一般的敵艦一輪一百二十發炮彈的齊射也有數十發炮彈能夠命中敵艦。
鏈彈顯然無法把炮彈發射到那麼遠的距離,因此第一輪的炮擊仍然以實心炮彈為主。中重火炮對艦射擊時的殺傷效率果然要比對冷兵器時代的地麵野戰隊列時開火時小不少。
連續三分種的時間內二十四艘新軍主力戰船以單方麵的射程優勢打出千餘發九斤或十三四斤左右的重彈,大約有六百餘發炮彈命中了密集如牆一般的敵艦。大部分命中大船的炮彈不是從非要害的部位穿過,就是帶著四散的木屑碎片從敵船艙的頭頂上掛著呼嘯的風聲掠過,不過命中人群密集的要害部位的一百數十發炮彈卻接連不斷的造成各船累計六七百人的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