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威震遼兵(二)(1 / 3)

張海並沒有猶豫多久,也沒有讓隊伍停下來繼續等待填裝彈藥並以火力殲滅敵人,江西境內與湖廣水師的水上決戰之後對於近衛部隊能不能在不依賴火力優勢的情況下近戰殲敵,從張海到各營官兵自身都有了足夠的信心了。

近衛部隊優良的選兵條件加上至少超過一年嚴格的訓練使得戰士們的意誌和體能也遠遠超過這時代的大部分敵人。全軍五六千名戰士在十幾裏的距離上展開了長距離的快速行軍,僅僅不過四五十分鍾的時間就逼近了增援襄陽的遼東明軍在城外的大營。

潰逃的殘餘騎兵畢竟比重裝的步兵在速度上快了許多,擁有大約半個小時左右的準備時間還是讓大部分擁有馬匹的殘敵主力完成了渡河的準備逃過了漢水。剩餘的不少殘敵則逃入了襄陽城中。

張海迅速下令獨立近衛的戰士們上小船沿漢水向殘敵展開追擊,親衛連及近衛第一旅的主力則利用大船上的輜重物資做好進攻襄陽城的準備。

襄陽如同明軍的不少要地一樣自從天啟四年京城那件震動海內的事發生後就開始加強守備,即便是在倉促之間被臨時任命為襄陽知府的詩人知府唐子安唐顯銳等人也不敢有所懈怠。

再加上三麵環水的襄陽隻有城西可以有效的展開攻城,夏日裏護城河的水源也很充沛,因此襄陽的守備即便在明時隻要有充足的兵力也顯的頗為堅固。

張海所率領的主力部隊進攻過兩京那樣的險城,擁有完全不同於傳統軍隊的火力結構後更是不畏懼這些這些傳統意義上的“攻堅難題”了。

猛烈的槍銃火力和銅鼎炮發射的霰彈能夠有效的壓製住突破方向上超過百步範圍內的絕大部分火力,全身甲和完善的內襯又可以抵禦住城頭大部分敵軍的進攻,這樣的攻堅中無非是死人還是不死人的問題。

在張海的印象中似乎記得李自成在流動作戰的時代裏就曾經攻破過襄陽城,不過為了防止遇到意外還是讓各營的炮兵展開拋石雷爆破攻擊準備,使的在進攻方向上的全麵壓製範圍更為廣闊一些。畢竟這可能是隊伍在湖廣方向上最後一次大戰了。

畢竟以十丈船用的登船板直接攻城,隊伍的攻城過程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並冒一定程度上的風險。

正在各營的炮兵戰士們在槍銃的火力掩護下準備拋石雷拋射坑的時候,天空中卻傳拉了滾滾的雷聲。雖然已經不是梅雨季節,但這南北方交界地帶的夏日陰雨天氣卻總是難以避免的。

早在船隊從南京一帶出發的時候,研討會上就有戰士提出過火炮防雨的問題。身管火炮的防雨很難辦,隻能通過特定的炮兵陣地及防雨蓬解決。而大家都認為不太容易解決防雨問題的拋石雷至少在“雨蓬”的麵積要求和製作要求上比加農炮的炮足好了很多。

累計六十餘個拋石雷發射坑分成間隔在十五米左右的兩排布置來開,防雨的裝置是傾斜向上的帆布與木架圍起來的如竹槍頭一般的傾斜跑筒,並在筒口處糊上對炮彈阻礙作用並不強卻可以有效的防止雨滴灌入的紙張,大概就能應付並不算很急的雨了。當然在這類炮在挖設的時候還是需要加農炮一般的雨蓬。

六十餘顆每發重達一百二十公斤左右專門曾用於水戰中攻擊船隻的“拋石雷”在隊伍對襄陽西城頭展開佯攻的時候才突然在雨中展開施放。射程不過二百米左右的拋石雷精度雖然不怎麼理想,卻也能確保在可以精確測量距離的攻堅戰中把絕大部分彈丸發射到誤差範圍不超過方圓二十米的範圍內。威力如同兩公斤TNT的六十多公斤黑火藥在不算長的飛行時間內也大致能夠確保引信在不超過二十米的範圍內發生爆炸。

爆炸物的爆炸並不是如同微型原子彈的爆炸那樣有一個明確的殺傷範圍,更像是鋸齒壯和放射狀的日本軍旗一樣在很遠的地方都有碰出的彈片帶來的危險性。黑火藥因為爆速有問題,預製的彈片更大才有足夠殺傷力,但累計三四千公斤多達幾萬枚的預製鉛彈和石塊兒讓沿著西城牆六七公頃範圍內甚至更遠方向上的敵群都一時之間處於石雨的籠罩之下。黑火藥造成的破片雖然大多存在速度不足的問題,更不可能把彈殼炸的粉碎,但這也造成飛散出去的預製鉛彈和破片在爆炸中即便飛向天空和遠處也不會因為迅速的能量衰減從而喪失殺傷力。猛烈的火力下在隊伍登城主攻方向上一裏半城頭上乃至城頭內側的近兩千名敵人超過一半被彈丸和碎石組成的鉛石雨所殺傷。就連更遠距離上早已準備就緒的操作配重投石機的敵兵們也在這樣的威懾下不少人逃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