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三守青州(二)(1 / 2)

雖然新軍主力部隊早已不在青州城,就連工匠營中的不少骨幹也被抽調到了南方,不過此時站在青州西門城牆上張海的學塾弟子王瑞望著城牆內側由遠及近的重重準備在麵對城西方向的連綿不絕的大軍的時候還是感到了充分的自信。

青州城內不少熟練的火器與鐵匠隨隊伍南調之後,燧發排槍的加工對於剩下的工匠來說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王瑞就隻能因漏就簡,再最容易加工的銅製臼銃上下工夫。敢於用黃金做主力部隊子彈,用銅來廣泛製作火炮的張海對於硬通貨從來不吝嗇。在張海看來:在這個時代,硬通貨不是最重要的,武力,內部組織力等等有太多的東西是用金錢買不到或者很難獲得了,因此並沒有把青州城內的銅料木料也都搬空。

半年左右時間的忙碌下依靠兩千多名左右的剩餘的銅鐵匠,守城的隊伍趕製出了六萬餘件發射標準六兩鉛彈的輕臼銃及不少的火藥與鉛彈。除了隊伍在青州城留守的十二門九斤彈青銅炮外,還利用現在東南一帶的核心軍工很少用到的石匠和木匠製作了百餘門重臼炮及五十多部大型配重投石機。

不少的城防攻守逐漸讓明白了一個道理:在進攻方猛烈的攻堅能力和火力之下,部署在城頭上的一切防禦設施及手段都是不安全的。新軍主力部隊在攻城時,很大一部分的傷亡損失來源於城牆內側做為預備部隊之敵向城頭突破口處展開的拋射壓製。京師守戰中後金與遼東聯軍很大一部分傷亡損失也是因為這一點。

擁有數十近百裏城頭的兩京大城不一樣,隻有十幾裏城牆的青州無需像京師那樣建設城牆內側的軌道用以集中起投石機及重臼炮,萬餘守軍分成了二十五個營的防區負責到了每一段大概一百五十步左右範圍的城頭。數量充足的投石機及重臼炮在無需移動,射擊範圍也無需大的變化的情況下能夠拋射出更重的彈丸。

吸收了以往攻堅戰中敵人往往不是非常重視城牆內側預備投射兵的工事防禦,王瑞動員起的足夠的人力物力也在為一百五十多部重臼炮和重型拋石機部署了給人員提供掩蔽的堡壘使在麵臨對方拋射武器攻擊的時候能夠讓人員迅速掩蔽起來。

除了留守在青州的武裝力量,王瑞這數個月來和組織了萬餘名青壯用於火器訓練和訓練,使這些人能夠在相對安全的臨戰環境下能夠完成輕臼銃的彈藥填裝。

抵達青州西門外王在晉等人的大軍也沒有在剛剛紮營後不久就展開向青州的攻擊。而是花了足有五天的時間在距離青州城西三裏外的距離上修建了擁有明顯土圍也擁有大部隊快速撤退通道的硬壘。

隨後在留下四萬輔兵及少量戰兵近五萬人防守老營之後又集中三大總兵的十多個營近五萬左右的大軍於青州城下一裏左右的地方修建了用於前出進攻的營壘。

五萬人的大營沒有像以往那樣集中在一起,而是在近十裏長度,二百步左右的縱深範圍內以各千總指揮的步兵隊為基礎完善以壕溝和坑道為基礎的地堡防禦。

紮營方麵的不少主意還是尤世威等人建議的。遼東軍不了解新軍的作戰體係,可身為宣大所部的尤世兄弟可是對當初青州城外的激戰印象不淺。那城頭上猛烈的炮火能讓那些完全沒有坑道工事準備,駐營密度也不夠稀疏的軍隊在短短一晝夜之內就遭到令人難以接受的損失。

不過經過足足一個春天的準備,外加不少進攻京師時準備的攻城器具運抵達了青州城下,這一次聚集在青州城下的大軍在攻城器具方麵相比以往有了明顯的進步。吸收了新朝京師守軍的火器還有以往的時候不少教訓。如今攻城的遼東軍並沒有準備多少樓車雲梯車,這些傳統上比較有效的攻城器材不僅會麵臨針對護城河及壕溝填河填壕的巨大難題,麵對擁有成熟火炮的對手還會在很遠的距離上就遭到城頭上炮火的威脅。依據在京師的作戰經驗和荷蘭人那裏傳過來的同時代歐洲的攻城戰經驗,進攻的隊伍沒有再動員民夫填土攻城。而是動員民夫炮灰在距離城頭二百步左右的距離上展開之字形的挖掘壕作業。為了最大限度的加強挖掘壕溝的速度,負責挖土的人分成晝夜兩班四波,每波按照休息三個時辰,準備一個半時辰,高強度勞動一個半時辰進度,始終保持全天十二時辰內都有高強度的勞動力負責掘壕。掘壕的隊伍還分成二十多個方向針對整個青州城的城西乃至城南城北的展開全麵的挖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