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師守戰中受到拋石霰彈的刺激,這幾個月的時間以來利用在沈陽乃至在北方不少地方獲得的工匠乃至掠奪來的銅材鉛材石材。後金與遼東聯軍也趕製出了二百門左右石質或銅質的|“銅鼎炮”|。每門銅鼎炮在開火的時候能夠把兩千餘枚五六兩重的重鉛彈拋射出去。不過為了有效的對付城頭上的土木堡壘以及工事,後金與遼東聯軍並不苛刻求彈丸一致的情況下還在霰彈中填了不少虎尊炮或者其他輕炮所用的一斤到幾斤不等的鉛彈。
當夏日的北方又一陣陰雨過後天空漸漸放晴的時候,後金與遼東聯軍依靠逼近到半個青州城城牆的坑道體係有準備的火力準備展開了。
二百門準備好的或石質或銅質的銅鼎炮早已利用坑道和夜幕的掩護部署到了距離城都不到百米的地方,並且以盡可能傾斜的角度展開了交叉火力布置。
整個城西的外圍平均每十米左右就布置有一門發射輕重霰彈的銅鼎炮。隨著早已準備多時的號令聲響起。接連不斷騰起的白煙與如雷一般的爆炸聲響徹了距離青州西城頭比較近的整個外壕。
同在進攻中往往重點的突擊某一段城頭的新軍攻城戰術不同,在以前的攻城戰中吃夠了城頭上堡壘和炮火的後金與遼東聯軍的火力準備是針對整個青州城西牆的。二百門左右的銅鼎或石鼎炮每隔十米左右就部署一門,從南北兩端向中央接連不斷展開了火力。二十多萬枚五六兩重模仿新軍主力部隊而製的鉛彈外加三四萬枚兩三斤重的“炮彈”遮雲避日一般的如雨般撲向了青州城西。
雖然敵軍的銅鼎或石鼎炮展開火力的精度比新軍主力部隊的拋射坑還有所不如,但在整個城西三十公頃左右的範圍內幾乎每一點五平米就有一發鉛彈落下,每十平米左右就有一枚如同拋石機發射的石彈一般的彈丸落下。彈石的落點並不是平均的,一些比較密集的落彈區域盡管土石構築的簡單堡壘麵對單個的幾斤重石彈也沒有什麼問題,可在如雨一般的鉛石之雨下卻徹底跨塌下來。
部署在城西附近城頭及縱深內的公安軍部隊足有十個營五千人左右,還有三千多名負責協防的青壯。雖然三分之二的兵力在王瑞的指揮下在預感到敵軍可能的火力威脅的時候就躲避到了坑道與崖孔之內。三分之一在城頭工事及外堡內值勤的人們還是遭到了嚴重的傷亡。一千七百名公安軍官兵及上千名當值的青壯大概有三分之一,大概九百人左右不是被砸死就是北砸傷。同新軍主力旅部隊不同的是公安軍乃至那些青州城內募集而來的青壯並沒有足夠的覺悟在負傷的時候盡量低著聲音,以免感染到別人。傷痛帶來的哀號讓城頭上沒有負傷的官兵也都陷入了巨大的恐懼之中。而做為預備隊的戰士除了少數比較勇敢的新軍出身的軍官骨幹還敢抵達城頭上觀察敵情外大多也不敢增援到城頭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