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近戰實訓(1 / 2)

南方的夏季作戰本不適合運用馬匹,明時北方的養馬地也多不在新朝政權的手中。不過近一年的時間以來新朝政權在南方的曆次鄉間治安戰及東征西討下的作戰累計繳獲的各種騾馬旅也多達五六萬匹。這些馬匹有不少是年老體弱的役馬,還有不少是南方山地運用的那種協作性不是很好的驢,真正在主力部隊中服役的數千匹軍馬大多還是從北方一係列作戰行動中繳獲並挑選下來的。

這些年紀大的老馬及劣馬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經濟資源,但在麵臨戰略決戰的情況下張海卻願意以付出一定程度的經濟成本為代價來提升隊伍的實戰心理素養。

一支軍隊的戰鬥力由很多種要素構成:比如戰術,訓練,指揮,體能等等,但作戰覺悟和實戰心理素養毫無疑問諸多戰鬥力要素中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戰鬥力的主要組成部分。這就好比曆史上革命年代的紅色軍隊如果按照現代軍隊中的要求進行訓練考核乃至戰術考核,就會如彭總在1951年針對誌願軍所講的那樣在基本戰術和投彈射擊等諸多方麵都存在遠遠趕不上列強軍隊的短板。但僅僅是心理素養乃至作戰覺悟這一個方麵的優勢往往就可以“一俊遮百醜”,甚至可以在當年讓南方的半大孩子憑借劣質的冷兵器在疲勞的環境下同寧馬等西北馬隊正麵抗衡。

張海等人同樣擁有優秀的隊伍及兵源,合格的士兵以及遠超出這個時代的政治保障及訓練,但是在曆次的作戰中更往往依靠猛烈的火力就擊敗了對手或達成了作戰目標使得整個隊伍在大規模的作戰中經受的考驗並不多。

按照計劃,在南京對岸的六合一帶的練兵場。五六萬匹馬驢騾中將選出四萬匹馬驢騾用於馬群對於部隊的衝擊訓練。為了防止這四萬匹沒有接受過嚴格騎兵訓練的馬匹在經受過一次嚴重的教訓後就不再聽話,全部的馬匹將分為十隊。在十到十二天左右的時間裏對包括從南方提前完成軍備任務沿海路趕回南京一帶的六個步兵旅群近三萬左右的官兵進行十次左右左右的大規模衝擊考驗。

為了讓這些馬群不亂跑還專門的修建了相距五六裏之遠,長達一裏有餘的平行向的牆壁。四千匹馬在不自相踐踏的情況下能夠有效展開的空間同兩三萬人的步兵大軍差不多。參加全軍大兵團集中訓練的各旅戰士們就按照接近冷兵器時代的對列要求平均每半米一個人肩挨著肩形成一個連綿五六裏左右的五排密集橫隊組成的隊列準備迎擊馬群的衝擊。

沒有士兵駕禦這些馬匹的情況下如何讓這些馬群不顧傷亡的衝向前也是一個難題,至少大規模訓練馬匹的工作可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了,有了足夠紀律訓練的馬匹因為投入的巨大物力也就不適合做為這種訓練時的消耗品,張海最終的選擇是:讓火力強大的獨立近衛營及整個近衛部隊步兵在六裏的戰線上以裝好彈藥的燧發排槍組成綿密的火力封鎖線通過不斷的開火逼迫著人群向前推進,並且以銅鼎霰彈炮做為更遠距離上的威懾措施。

而為了防止馬群集中起來的衝擊可能對整個隊伍帶來的意外,接受訓練的各個步兵旅每個旅抽出由炮兵及步兵組成的一個混合營群配備事先填裝好彈藥的燧發排槍做為遇到危險的情況下解決危機的“應急火力”,而其他大部分戰士則以短矛拚刺訓練時的包鐵木棒做為抵禦馬群衝擊時的主要武器。

第一次進行涉及到各個步兵旅的大規模集訓的情況令張海感到不少意外。

當催促馬匹的火器一連串的響了起來,在幾裏的範圍內連綿不絕的霰彈炮和槍銃在擊斃上百畜生的情況下,騾馬驢組成的集群在沒有人駕禦的情況下逐漸飛奔起來,並在逐漸的在後麵火力的壓迫過程中聚集成一團,主要的“攻擊正麵”隻有一裏左右,縱深卻達到差不多近半裏的距離。

處於防禦中的各營旅位於前排的戰士被要求不要在那些騾馬群在壓迫下展開衝擊前就把那些如同短矛一樣摸樣的木棒伸出來。因為如果是那樣,沒有駕禦的馬群麵對嚴陣以待並且有明顯敵意的人群就很有可能不會發起猛烈的衝擊。

包鐵的木棒畢竟不是長矛,連成五排的密集人牆似乎也無力阻止聚集起來的騾馬群。依舊看起來十分單薄的隊伍被越聚越密並在後麵的壓迫下不斷前湧的馬群不斷壓迫,承受壓力最大的第五旅群的戰士們不論怎樣揮舞著木棒還是無法驅散那些被猛烈的火力督促著的馬群。這些騾馬似乎也大致看了出來:後麵的人是真敢展開屠殺的修羅,而前麵那些人的兵器則根本不足以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