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實彈實訓(1 / 2)

張海所率領的近衛部隊以及劉洪濤的第二旅,石壘的第三旅,王新盟的第四旅都在湖廣及廣東福建甚至越國等地的實戰鍛煉中充分的證明了自己的勇氣。可做為戰備值班部隊的第五旅及第六旅就沒有那麼運氣了。經過襄陽之戰的挫折之後,不論是後金主力還是遼東軍都沒有再次展開南下作戰的打算。這兩個原本訓練與學習成績就偏弱的旅麵對遠比過去的戰爭衝突要大的負擔的時候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就更大。

為了更有效堅定這兩個旅的平均水平,同時也為了讓從公安營各隊伍向主力旅內部的戰損補充兵源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大幅度的提高自身戰鬥力。張海與宋子悅乃至劉洪濤等人想到了更為參考的臨戰訓練方法。

類似近現代模式的軍隊盡管已經大幅度削弱了有關力量與技巧方麵的弓弩訓練及重兵器訓練,對於張海等人的隊伍來說因為可以按比現代步兵陣地更密集的構築陣地,人力方麵是充裕的,土工作業也可以不用下太大工夫,同時沒有手榴彈做為有效的攻擊武器。訓練的重點就被放在了射擊對抗與馬匹對抗方麵。

為了獲得百分之百,至少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接近於實戰的考驗,並最大限度的鍛煉士兵的心理素質及對射自信。對於新兵的射擊訓練被分成了兩個部分,射擊訓練相關的一百個訓練小時全部集中在半個月左右的時間裏。負責參加補充性集訓的三千名左右的新軍步兵營官兵每個人都配備了在廣東福建等地的工匠們臨時製造的專門用於訓練的特製的“訓練鳥槍”訓練鳥槍實際上是張海很早的時候就提出的概念了。它模仿清朝後期軍隊是關於鳥槍的一些辦法:如果工匠不夠合格,或者製造能力有限,就大幅度的增加身管並且削弱口徑及火槍規格來獲得必要的射程及威力。清末時十毫米左右的鳥槍遠不及同時代的最精良的日本鐵炮更為精良,通常發射一錢重大概三四克左右的鉛彈,這樣的鉛彈在比較高類似於新軍燧發排槍級別的初速下也不過三四百焦爾左右的槍口動能。這樣威力的槍彈在六七十米以內的距離上可以勉強的威脅一些單薄並且質量不怎麼樣的鐵甲目標。而在同時代不論是清朝還是周邊一些小國,防護裝具的水準充其量也就這個水平了。這樣的鳥槍就是雜極近的地方頂著主力部隊所用的鋼化板甲在同一個地方連續開火兩次也未必能威脅到鎧甲。而且這種槍彈在有效射程附近的動量並不算很大,大概僅僅同後世的95式手槍差不多,穿透力則比95式差遠了。

如果命中頭盔內有良好內襯的板甲頭盔,雖然能夠讓士兵在短時間內感到如同遭受重拳攻擊一般令人畏懼甚至有可能造成昏迷的動量,但造成腦震蕩或者頸椎傷害等嚴重損傷的概率並不大。這也是利用從鄉間到敵軍中的俘虜進行過不少測試研究後的結果。

為了在訓練中最大限度的保持安全,用於訓練的頭盔也做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良,眼縫減少到一厘米左右,以喪失一定視界為代價盡可能的增加防禦力。同時槍支上也增加用於抵禦前手中彈危險的鋼製護板。這樣一來,威力遠遠小於正規燧發排槍的來襲的彈丸能夠造成減員性傷亡的攻擊麵積就隻剩下不到三十平方厘米左右。

經過同新軍所用燧發排槍進行的大量繁雜的對比測試工作,在七十米以內的射程上,這種模擬後世兵丁鳥槍的火繩鳥槍子彈散布的平均彈道誤差隻不過比使用黃金彈丸的燧發排槍低了一寸有餘而已。基本上屬於可以忽略的範疇了。而在子彈抵達目標的時間差方麵,即便是瞄準以大致七米每秒的速度在七十米外橫向移動的人。子彈存速性差距帶來彈道區別也隻不造成不超過十餘厘米的平均誤差,同樣是考慮這時代精度普遍不良的滑膛槍自然誤差的情況下可以忽略的了。

負責參加急訓與測試訓練的每個旅的士兵在十五天左右的時間裏平均每天要展開每人進行一百發子彈的普通射擊訓練。因為新軍主力部隊同一般意義上的滑膛火槍部隊作戰方式大有不同,填裝彈藥相關的訓練需求並不多,因此大部分射擊後的彈藥重新填裝則由監督起開火射擊的軍官骨幹或老兵負責。

而射擊訓練的目標當然也不是死靶,而是在鄉間的清洗乃至從南到北的不少作戰中所俘虜的敵對武裝的規模多達四五萬人“戰俘”,這些戰俘被分成了十五批,每批三千人。每批負責協助輪訓的人每個人發放了新軍中淘汰下來的過去的曆次大戰中繳獲過來的鐵甲乃至負責防護頭部的盾牌,後被要求從規定的向規定的射擊陣地在一天的時間內連續發起二十次衝鋒承受一百次彈丸的打擊。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