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登陸遼東(四)(1 / 2)

關外的後金集團究竟是一個半脫產需要相當部分人口參加農業勞動的群體,還是一個寄生性的全脫產群體?又或者至少三分之一丁左右的精銳主力是脫產的常備軍,其他的男女勞動力依然要參加勞動?

當近衛部隊的大軍沿著複州西北的通道在登陸後直接進攻到遼東半島的農業與人口聚集區的時候,這一問題才大致有了答案。

雖然年景並不好,但在把大量的漢人驅趕回關內之後整個東北的總人口不過一二百萬,可以算的上是地大物博。就算這時代的不少地方還沒有充分的開發,但僅僅是那些隻計算三岔河及遼河,渾河,太子河等東北平原南部那些最為肥沃的土地就足以讓這裏的每一個人都成為富農。

而如果給滿族按照新中國建國初期的標準進行大致類似的階級成分定性,大部分滿族人應該算是“上富農”。雖然也輪流參加勞動,但用於勞作的時間平均算起來能有南方內陸稻田區那些勤奮農民的四分之一就算不錯了。在擁有豐富的農耕漁獵資源下,豐富收獲使得整個軍隊乃至民族都可以維持連草原上的蒙古人都不趕想象的充裕農業資源和戰備時間,更別說入關以後的情況。

就這樣,在東北一帶的後金滿人不但能夠維持幾乎相當於十分之一人口比例的全訓化常備軍,就連九歲以上的孩子甚至少女也能用簡陋的弓箭武裝起來,再危機的時刻更是能保持一半左右的人口用於戰備,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人口比例的人丁用於近距離上的野戰動員。

不過在丁壯中的精幹和大半的馬匹出征關內還沒有回師,在自己的控製區內集結起來禦敵出征的人又幾乎全軍覆沒損失上萬能戰的成年的情況下,守衛複州永寧一帶的鑲白旗武裝力量在本來於各旗中實力就偏弱的情況下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隻剩下兩萬餘的幼兒,上了年紀的老人,外加不少中年的婦女與少女等老弱負責廣大的區域了。這裏麵在守城中可以算做戰鬥力的人都已經不滿一萬。

留守的鑲白旗都統並不是外行,在集結起力量向張海所率領的近衛部隊展開進攻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在遠處的山頭與村寨裏都安排了負責在危急的情況下報警傳信的人。

午後山頭上濃濃的狼煙在隊伍已經集結出發之後的情況下意味著遭受到了大敗,遼東半島南部的鑲白旗全旗麵臨著嚴重的威脅。

此時年僅二十歲的杜度的長子杜爾祜,還有坐鎮複州的杜度烏拉納喇氏按照了解到那南方的強敵有多麼強悍後就已經有的準備以最快的速度傳令將臨近複州,永寧的滿人撤往城內。因為農忙的季節還沒有到來,為了應對南方或西麵的威脅滿州的戶口大多集中在臨近城池的地方以備不測,因此這並沒有遇到多大的困境與阻礙。

新軍的主力部隊中即便是近衛部隊在關內也執行過對那些頑固的大戶乃至鄉勇民團的據點進行掃蕩的任務。通過登陸遼東以來的一係列作戰,滿州民壯遠遠比關內的那些敵人更為勇敢頑強的抵抗意誌卻也是大多數官兵都有所了解的,就連張海也不由的感歎這滿州人能夠在蒙古,明,朝鮮三麵的威脅下以幾十萬人口奪取天下,並且到了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年間守衛鎮江及南京的時候關內京師以外的旗人尚還保持著勇武的傳統決非偶然。

因此近衛部隊沿著寬闊的山穀向駝山鄉一帶的村寨逼近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官兵都準備迎接一場攻堅戰。登陸後的戰鬥步兵並沒有殺傷多少敵人,主要靠炮火乃至天上的那些孩子消滅敵人軍的主力,主要幹的是檢查清理戰場檢查屍體的活。而攻堅戰卻不可能完全依賴炮兵,因為各營的火炮身管壽命的大頭還要留在同後金主力的決戰之中。

不過出於在關內作戰時的習慣和程序上的原因,在逼近敵區的村寨各營隊伍還是例行程序的用漢語及懂得滿語的漢人喊話以及向村寨交文書。如果之後一柱香的時間內沒有反應,攻擊戰鬥就要展開了。

讓近衛部隊及跟隨上岸的第二旅官兵們有些失望的是往往還遠遠沒有一柱香的時間,駝山鄉附近的那些漢人村寨就大多選擇投降了。

奴爾哈赤時代遼東漢人雖然依靠東北一帶肥沃的土地每年的收獲不小,可日子過的卻並不好,因為東江軍及對岸明軍襲擾的緣故,鑲白旗下的這些漢人就更不受待見。殘明政權與後金議和聯手之後,遼東的漢人也風聞過一些關內強賊勇猛異常的消息,不過漢人對漢人更多的是了解,覺得那些傳聞過於誇張了。當鑲白旗留守的上萬可用人馬幾乎傾巢而出,卻在很短的時間被徹底殲滅的消息傳來,負責管理莊內的滿人也紛紛逃向複州,永寧的時候,再也沒有多少人有守衛這些村寨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