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即便是張海也未必完全清楚,新軍此時六個全副武裝起來的主力旅集中起來的時候已經是整個亞洲乃至整個世界一股難以比擬的力量。盡管各部隊盡量克製著自己的火力,展現出來的實力還是威懾了前來的兩藍旗主力。
“撤!快撤!”負責指揮留守力量的鑲藍旗滿州都統很快的就做出了選擇:眼前的這股力量至少也是不遜色於當年渾河之戰時那樣明軍精銳的力量,甚至要遠遠強之。如果是擁有不少精銳的八旗主力回師,那或許還有把握對付對付。現在這股臨時聚集起來比對方人數少的的留守馬隊,是根本不可能吃掉甚至重創這些全身鐵甲的精銳的,當務之急顯然是要保障耀州一帶的防禦。
當新軍主力閃電般掃蕩遼東半島的消息傳遍了整個後金統治區域的時候,分布在三河兩岸的滿州居民們以最快的速度按照早就有的準備向核心大城市內集結。而且按照事前“分而力弱”“合而力強”的經驗估計,分布在耀州至海州一帶的兩藍旗青壯主力及留守的精兵雲集於耀州;原本分布在遼陽至沈陽的兩紅旗青壯主力及留守的精兵重點確保盛京新都,而實力最為強勁的兩黃旗主力則在遼東深處薩爾滸以東的老寨圖赫阿拉一帶集結並進行防禦準備。以三股較強的防禦據點加上三股較弱的城池最大限度的遲滯那傳聞中異常強悍的張海等人率領的主力部隊掃蕩遼東的速度,力爭同回師的後金主力彙殲來犯之敵於遼東平原深處。
而各處的其餘沒有太大協防價值的老弱則在少數人的帶領下盡可能的向北逃,暫雲集於沈陽至老寨一帶以最大限度的保存整個族眾的實力。
興建於遼代的耀州城本來並不是一座十分適合防禦的堅固城池,周長不到三裏,麵積不超過十公頃,城高也並不比複州城頭高多少。如果說優點,那就是長期以來隻有南北兩座城門開放。不過這對於極少從正門進攻幾乎都是攻牆而入的張海等人來說就算不上什麼優點了。
張海所率領的六個旅的主力很快就追擊到耀州城下,可張海那些臨時拚湊起來的“騎馬步兵”從人到馬與滿州那些留守的青壯相比似乎也有不小的差距,根本無法在保證最低隊形要求的情況下追上那些逃向蓋州城的人。尤其是在兩藍旗的馬隊還派出了近千負責幹擾的馬隊讓戰士們不得不下馬展開槍銃火力消滅這些人的情況下。
追擊過程中的戰鬥讓兩藍旗清醒的認識到了新軍主力部隊的真正實力,遠以外依靠馬上的優勢以集中起來的力量可以打垮對手一兩個百人隊,卻沒想到即便聚集起十倍兵力的馬隊還是在追敵可以接連不斷施放的火器麵前敗下陣來。而且新軍臨時拚湊起來的馬隊追擊的距離並不長,沒有同敵人拉開太遠的距離,這也讓兩藍旗留守部隊的主力沒有來的及逃向更遠的地方,隻得按原來的計劃退守耀州城,並且放棄了對張海等人所率領的新軍部隊主力先鋒進行一次反擊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