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軍隊伍裏對於不少地名有自己特別的稱謂,比如此時的渾河還叫做沈水或者小遼河。即便在明末,沈水在沈陽附近夏季的時候水深可達兩米,河道寬闊可達一裏。雖然比不了關內一些大江大河,可遠遠比關內的運河寬闊多了。
中秋時節的北方雨水驟降,同夏季大有不同,即便如此沈水在沈陽附近的寬度也有近三百米的距離。不過此時沈水的水深卻降低到一米五左右的距離,並不是能將人徹底淹沒,武裝泅渡也遠沒有在海上或真正的大江大河上那樣困難。
行軍中的隊伍隻臨時的用所攜帶的竹竿拚湊成簡單竹舟後,早就有渡河準備的親衛連戰時就展開了向對岸的橫渡。一百二十名親衛連戰士外加上其他各連選拔出的三百名精銳,一共攜帶了一萬一千餘管早已填裝好彈藥的燧發排槍以一百五十餘艘臨時湊起來的竹排展開了橫渡。
沈陽城內留守的鑲紅旗滿州正規戰兵約有兩千人,大多配備完整的戰馬,此時早已有一半左右的兵力在河對岸集結待命,同是上萬名留守的青壯中也選拔除了兩千餘名能有效運用戰弓的人騎著馬匹集結過來,同時集結過來的還有不少從當年對明軍的繳獲物資中選拔出來的輕炮及負責操炮的炮兵。
雖然說新軍主力部隊的強悍這幾天來令不少滿州人也聞風喪膽,可隔著河展開防禦,對手人數又不多也沒什麼炮兵或者天空中的怪物之類的重火器,從岸上對這些人半渡而擊之哪裏有打贏的道理?反正對方的馬匹看樣子是太小沒發泅渡過來,以上萬馬隊對付最多兩千過河的步兵,就算這些人的戰力超乎想象,那也絕對能夠牽製住這些人為鑲紅旗部眾的轉移贏得時間。
前來的滿州正規戰兵並不缺少馬匹,箭支,彈藥。當一裏寬度範圍內的一百幾十艘小船剛剛下水並向對岸劃去不久,如飛蝗一般的重箭就從遠處拋射而來。在平靜可見底的河麵上飛濺起朵朵水花。
當船隻逼近到距離岸邊大概百步左右距離上的時候,已經有上萬支箭射了過來,幾十門輕炮也向河中打出了數十發炮彈。
有上千支箭命中了戰士們所在的竹舟,二百餘支箭命中了船上的戰士們的身軀。數十發炮彈在直射水中目標的時候卻打多打空了。
來襲的箭雨與彈丸看似猛烈,在百步以外卻終究隻造成不過七八餘名渡河官兵的負傷。
而在這個距離上,宋子悅所在的船隻為號令,在一裏左右的範圍上二百餘名新軍精銳已經開始向對岸的人群展開了猛烈的火力。
當年渾河之戰的時候,滿洲人不是沒有見過遠及百步的精銳鳥槍。但那樣的鳥槍隻有在四五十步的距離內才能給身披雙甲的主力戰兵以威脅,而在百步左右的距離上就是尋常武裝起來丁壯的單鐵甲也無法有效威脅到。更別說這樣的鳥槍往往隻能進行一輪射擊而已。
而竹舟上臥倒在地的二百名負責射擊戰士們卻在短短不過一分鍾的時間內打出了七八千發彈丸,這些彈丸的精準程度也超過了敵人的想象。數量對整個戰士們都占有優勢的敵人一下就被打垮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