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決戰後金(十八)(1 / 2)

後金軍隊在起兵後連續數年的交戰中累計殲滅了二三十萬明軍,繳獲了不火器,對於這些火器當中什麼性質的東西堪用的比例稍微高點兒也算大致有了點兒門道。

在傳統的舊式火器中,有兩不靠譜。一是比較大的不靠譜,大型鐵炮的鑄造涉及到鑄造是內部應力和熱障冷縮的諸多問題,極容易產生質量問題。二是比較細的不靠譜,比如相當一部分火門槍與鳥槍,這種火槍要求嚴格合膛。拿戰時代的不少歐洲燧發槍不少情況下仍然要求同一支槍最好配備同一個工匠所生產出的子彈,更別說這時候的明代火器了。

比較靠譜的就是那些虎尊炮一類的前膛輕炮,這些輕炮為了避免炸膛風險炮口的動能並不比床弩高多少,隻是成本比床弩低些,用車盾都可以有效防護住,對付明軍或者新軍主力野戰部隊那種不是同樣有不少車陣就是習慣以單薄隊形臥倒在地迎敵的武裝都沒有什麼價值。所以即便是兩黃旗累計近兩萬人正規戰兵的大軍也不過配備了二十門而已,還不如一些大型火炮配屬的比例高。不過這些火炮用於對付兩架飄蕩在天空之中體積龐大移動速度很慢的熱氣球,在奴爾哈赤等人看起來卻是有門的。

三旗主力進攻遼陽城所選擇的城段特意沒有選擇在距離天空中用於警戒的熱氣球很遠的城頭上。而是恰恰選擇進攻遼陽城城北距離用於值班警戒的熱氣球並不算太遠的地方。

當兩部熱氣球從城角方向上逼迫而來,快要接近到一裏左右空中火箭威脅距離的時候,奴爾哈赤就命令負責火器的漢人軍官對空展開了射擊。

後金軍隊雖然沒有進行過對空射擊相關所需的大量彈道測試。不過在兩黃旗中負責指揮這隻規模並不算大的輕炮隊的漢人軍官卻是一個對火器頗有些心得的人。他沒有在第一輪射擊中命令以這樣的輕炮對天空中的目標展開齊射,而是命令早已填裝好彈藥的二十餘門火炮認真而追逐次的對天空中的一個目標展開開火。並且負責操炮開火的人也是火器部隊中優選的精幹。

七十斤到百斤左右的輕炮對於身強力壯的人甚至直接抬著炮耳就可以開火。頭一炮的時候炮手直接瞄準目標並對準略高遠處目標的位置,但是開炮後在觀察中還是射近了。負責觀察的火炮軍官不斷命令炮手抬高仰角後開火,並同時要求其餘負責觀察的人估測出距離和高度。

就這樣接連不斷的展開了六次試射,炮彈才終於滑過一個長長曲線後從距離熱氣球或上或下不遠的誤差方向上飛過。

這時候負責開炮的軍官才命令剩下十四門還沒有完成發射的炮組對其中一架高空中的熱氣球在按照最後一輪已經報出的目標倍數提高角度展開齊射。

十四發炮彈劃過長長的距離伴隨著之前傳來的隆隆炮聲飛向了城北的熱氣球。

當遠處的敵人開始試炮的時候,駕駛熱氣球的新戰士就已經感覺到危險,打開最大的爐火吹動著熱氣球向上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