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理殘敵的戰鬥徹底結束的時候,張海回想起作夜的戰時多多少少也有一絲事後的憂慮:”幸好後金殘敵沒能同那些草原上的部落真正聯合起來,而且草原上的敵人也處於較弱勢的時候。不然我們這十八路分兵掃蕩整個草原,還真顯得有些拖大。”
“師傅還是小瞧了我們近衛部隊的實力,就算陷入肉播又怎麼樣?就算昨天夜裏遇到了後金和蒙古人的聯軍,大不了是傷亡多一些罷了。就算是那些後金殘敵,我也不信他們在見識過我軍的實力並且遭到一定的火器殺傷打擊後還會擁有多麼凶悍的肉搏實力可以在夜間的情況下戰勝我軍。我軍的隊列固然可以在依靠火器的情況下變的鬆散,也可以彙聚在一起變的雄厚。這就是良好的防護裝具帶來的戰術靈活性。”經過不少作戰乃至平時的積累複習,宋子悅等人對於戰場戰術也有了一定深度的認識。
深秋的寒風中,規模多達上千人的新軍主力部隊抵達到了並不算遠的三娘子城下。三娘子城似乎是整個草原上唯一築起來的“城”,不過即便如此也不過內地尋常縣城一般的規模。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草原上的蒙古人,尤其是最近這很多年的時間以來從來沒有什麼守城的研究與訓練。”在城上站著射箭就是很大的優勢了,還要修什麼被覆和城碉?”這是不少蒙古部族的看法。因此當上萬的敵軍退入三娘子城中及附近的堡壘的時候,沒有多少人認為這是退入絕敵。尤其是張海等人所率領的隊伍看起來雖然精悍卻沒有足夠的人力。
不過,當人數聚集到上萬的時候,還是多少有一些見識的人。退入城中的蒙古人也開始把倉庫裏不少數十年前準備出的石塊運上了城頭。至於投石機?在不少人初步試了試之後就覺得顯然沒有滾木擂石好用。那些用於備製熱粥的裝備也被認為除了提供作飯之外幾乎沒什麼用。
經曆了從關內到遼東不少水上或陸上的攻堅戰後,戰士們對於進攻這樣的城池感覺已經沒有任何壓力了。攻堅從某種意義上對於隊伍上來說並不比野戰困難多少。
從望遠鏡裏見到城頭上那些蒙古人的防護水平之後張海對不少戰士說到:”從夏季的交戰再到遼東以來的曆次戰鬥,我軍都是以燧發排槍火力為主的槍銃火力挑大梁,我擔心接下來隊伍還要麵臨不少作戰。精銳的殘敵還沒有真正消滅。這次攻城,如果隻用輕臼銃乃至簡單的突擊肉搏手段大家有沒有信心拿下來?”在詢問的時候,張海是認真仔細的問道,並沒有定論或者鼓舞眾人信心的意思。
宋子悅及獨立近衛營群各連連長回憶了昨天夜裏的交戰情況:“即便沒有航空熱氣球的幫助,問題不是很大。同後金軍隊比較起來,這些蒙古人近戰肉搏的訓練並不強,而且雙方還有懸殊的防護差距。這三娘子城外沒有寬闊的護城河,城頭也並不怎樣高大。在超輕臼銃的掩護之下很容易將其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