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的,當臨戰的壓力減小之後,時間也忽然間顯得快了起來。舊曆十月初五的清晨天色完全亮起來的時候,以徒步為主的公安軍野戰旅及一些駐防力量終於趕上了連日來急行軍的近衛部隊,擔負起三娘子城及邊境一帶的駐防任務來。同時還在臨近西北的山西一帶在投降的明軍的協助下征集了數以千計的駱駝,用以越過大漠。
隊伍對於漠西一帶的地理也多少有了些了解。這一帶的水草遠不及大草原東部那樣繁茂,深秋至入冬的時候就更是如此。草原上兵力大規模的集結實際上隻能依托十分有限的地方,這也是當年的俺答在這一帶築城的原因,更是原本可以回避張海等人所率領的部隊的敵軍選擇在這一帶同獨立近衛營群決戰的原因。
在了解到這個實際的情況後張海也大膽的將四千左右的兵力集結起來。
幾千規模的騎兵馬隊仍然具有相當靈活的荒蕪地區戰術運用能力,就算在沒有太大後勤支援的情況去青藏甚至河西都沒有太大障礙,更不在乎以這個規模的兵力去追逐漠西地區的殘敵了。
四千兵力左右的騎兵乃至整個隊伍所攜帶的七千多匹馬及上千匹駱駝攜帶著一個月左右的給養及超過正常標準的水源做好了強行軍的準備。
為了最大限度的節約馬力,官兵們盡可能的輪換使役馬匹,每天以馬匹進行累計三十公裏左右的行軍後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就展開輕載條件下的下馬步行行軍。四千多人的馬隊分為兩個相互掩護的支隊交替行軍以最大限度的節約馬力。
就這樣:雖然官兵們的騎術不怎麼樣,卻依然靠著以每日二百裏左右的速度展開了最大限度的強行軍,不過四天左右的時間就連續行軍將近八百裏左右逼近到河套一帶整個漠西最為富饒的地方。張海很想像當年的金兀術一樣七天時間就能在夏季以騎兵完成七百公裏左右的機動,可不論是這些好不容易才湊來的馬匹,還是官兵們駕禦馬匹的能力本身,都顯然無法達到這個要求。
在第四天左右的時候,就有不少的馬匹因為放牧時間不及時而出現了死亡和損失。負責馱運的後隊也比較遠了。
不少在遠處偵察的蒙古遊騎見到官兵們的狀態個別人又有了心思,似乎重新打算進行一次夜襲。不過如今聚集在河套一帶的林丹汗再也沒有了同張海所率領的主力部隊進行正麵決戰的信心。
“幾天前在三娘子城以東我們同那些前來的強敵所進行的對決,不少部族都參加了。你們說說看,我們還有有沒有哪怕贏得談判留在草原的機會?”林丹汗可再也不打算上當:毫無疑問:張海等人的軍隊沒有合格的騎兵,哪怕明朝邊軍水準的那個騎兵都沒有。而在用兵打仗方麵,張海等人也達不到名將的層次,最多界於平庸者和草原上的外行之間。可是他們擁有的強大戰鬥力及無與倫比的偵察偽裝能力卻在最大限度上掩蓋了這一切缺點。當初四萬大軍進行夜襲連一千幾百人左右張海所率領的部隊都吃不掉。如今敵軍的兵力增加到至少四五千人,就是不用火器隻進行肉搏對決,那全身鋼甲構成的鋼陣也不是能夠輕易撼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