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兵勢迫敵(1 / 2)

自三娘子城開始五天之內連續上千裏的機動,讓近衛部隊從人到馬都已經接近到了一個極限,不過經過同漠西蒙古各部的決戰之後,敵人的馬力消耗在往返的路途中同樣消耗巨大。那間距並不算大的敵軍馬隊腳印證明,河套一帶的敵人也喪失了在短時間內進行長距離的連續機動的能力。

沿著黃河行軍的隊伍在這塞上江南就地可以獲得的水源,還有可以燒水的引火物,極大的緩解了隊伍在徒步急行時遇到的困難。因此當張海決定以正常的急行軍速度帶著馬匹進行趕路的時候,各連隊的官兵們依舊能夠堅持。

漠西一帶的蒙古丁壯也是極為吃苦耐勞的人,而且在危機的情況下可以沒有必要的負擔。不過那些各部的老弱就沒有這樣幸運了。

整個河套數量多達十餘萬人的各個部族在鄂爾多斯地區被以最快速度行軍逼近的張海所率領的近衛部隊追到了絕境之中。

不過讓張海沒有想到的是這些蒙古各部多數並沒有放棄各戶的老弱,而是勇敢的重新集結起隊伍似乎是要準備打一場阻擊的戰鬥。又似乎是為了盡可能的拖延時間,包括鄂爾多斯等部的蒙古各部重新派遣了代表打算同張海進行談判。

“我們完全可以向大新稱臣,各部還可以接受變遷乃至上麵派下來的官員進行監督。隻要盡可能確保各部原有的組織,並讓我們不要離開世代居住的草原。難道這樣的要求,新朝還不能答應麼?這裏距離中原漢人的地方已經很遠了。即便有不聽話的少數人外出,也根本不可能越過大漠威脅漢地。”派遣而來的代表用盡可能接近官話的漢語說道。

張海知道漠西的不少部族沒有參加過密雲附近的談判,因此對這些人似乎以耐心的口氣說到:“在遼東,因為那些建州老弱的頑抗,我們幾乎把其全族平滅了,隻留下了幼兒。而在三娘子城附近,因為我見你們這些草原上的人還是尚可拯救之輩,因此還留給了你們一絲活路。如果你們放下武器交出馬匹投降,就是精悍的戰士也可以投降後成為漢民。自元明以來不是有不少的草原人都是如此麼?至於其他,就不要多做妄想了,我張海帶兵的本事並不敢如何吹噓,不過一些基本的常識還是了解的。你們這就趕緊回去吧,正午之前如果如果我沒有看到你們叫出馬匹的實際舉動,就會發起進攻。就算你們那個時候再派信使來拖延時間也沒有用。”

雖然那些代表有些憤怒,也有些急迫,似乎還想再說些什麼,不過卻被新軍的戰士們推出了營外。

張海曾經也覺得清朝在蒙古地區的盟旗製度統治十分成功,雖然後麵征討葛爾丹乃至準葛爾的代價不小,但這是清朝中央集權化的殖民體係所造成的統治民族部隊戰鬥力衰落,加上又有壓製漢族武力需求造成的結果。以新軍主力部隊如今的實力,張海當然並不滿足曆史上那樣需要耗費不少心機又要同喇嘛教保持密集聯係的理藩製度。因為不同於傳統王朝的是新朝政權擁有自己的神權體係,更沒有19世紀以來的普世主義政治正確需求,對於周邊少數民族的政策,就是全麵的改土歸流,頑抗的可以選擇去西域等著很久以後的總攤牌中去解決,或者被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