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又是俗套(一)(1 / 2)

這一次,張海等一行人沒有假扮什麼私鹽販子之類。

經過在江南等地的不少實踐,張海等人也發現傳統社會下一個很大的問題:此時代的人家族本位的傳統遠遠超過想象。陌生人之間,隻要是成年人,想要有效的溝通打交道那難比登天,至少是要花費很長時間,最多也隻能是同孩子打交道了解些情況而已。口音有差別的外地人之間就更不用多說。

但如果是雙方有上下級或者尊卑之別,那就大不一樣了。想來周朝或者舊時那套封建等級製度,也不是脫離實際需求杜撰出來的製度,而是在整個社會的溝通方麵確實有這種要求。因此張海以及親衛連的戰士們直接以公安軍吏員的身份上岸。

而且公安軍的吏員有一點很不好假冒,十分容易得到民眾的確信:那就是新朝縣及以下的公安軍輔兵往往都配有從明軍或後金軍隊那裏繳獲而來的包鐵鎧甲。這內趁了鐵甲,尤其是上麵有彈孔或布丁的鎧甲幾乎就是公安軍各營的專利。而不要說是土匪,就是傳統軍隊當中鎧甲也隻是在臨戰之前才發到一般官兵手中,平時日常的時候那是絕對不敢發到士兵手中的。否則,士兵手裏有了鎧甲,整個隊伍也就不好約束了,什麼狀況都有可能發生。

再加上張海以及身邊的人那種獨特的身材,麵色還有氣質,更加讓人無法懷疑是什麼不三不四的人冒充的。

有了這身“官服”,隊伍在鄉間行走的時候再也沒有像上一次“微服私訪”那樣,隻能同孩子們打交道,一入鄉就遭到各種警惕的目光。張海並不歧視農民本身,可上千年的封建社會磨練下讓中國底層百姓養成了一種畏懼權威,遠離“外人”,利用憐憫,冷漠弱小的處世習慣。使得隻有以強勢的身份才能在民間順利的打交道並了解情況。

江西一帶的百姓並不傻,見到一隊身材氣質甚至外在的衣甲都比正常“縣裏大軍”由水路前來,就想到這可能是什麼州府裏下來的大人物,更上麵下來的也說不定。

靠著當年在夏季作戰時第二旅的隊伍偵察人員繪製的臨時兵備要圖,張海來到饒州府餘幹縣一處看似比較富餘的地方,一個看似稍微寬餘些小小自然村村落。在來之前,張海及戰士們還翻了翻這裏隊伍中一些人的名冊。在管理體係上幾乎沒有什麼舊王朝可以對上做到這一步,因此當張海等人開口的時候,這村裏麵的人就知道:這些講“官話”的人很可能並不是“上邊兒下來的”。

張海在進村之前對身邊的幾個親衛連戰士嘀咕了幾句,之後似乎如進自己家們一般的走了過去。

果真同尋常沒有“官服”的路人大不一樣,見到張海等人遠道而來的時候。就連地裏幹活的人也都早早的回到了屋中做好了準備。

幾十戶的小自然村落裏的村民們絲毫不感怠慢的自覺從自己的屋子裏走了出來,來迎接新的“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