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精進槍械(二)(1 / 2)

這半年時間以來為了保證其他軍品的趕工,不到十分之一左右的槍銃工匠為了在遠遠比鐵更為堅固的鋼製槍管用簡單的車床鉤刀上開出六條等距的膛線,可是費老了人工。一天八個小時的工作日,熟練的工匠在那細小的鋼製槍管上也不過僅僅能開出半寸左右沿著槍管向內的膛線。除了在刻螺旋膛線上消耗了大量人工外,還消耗了不少刀具,在最初製造的時候即便是經過不少軍工場內鍛煉的工匠門也產生過不少的廢品槍管。

這二百新式的線膛支槍及其必要的實際上消耗了千餘名工匠大半年的時間,每套槍械的製造成本幾乎相當於七件鎖子甲的製造成本。為此不要說是一些工匠,就連張海本人也對這些槍支能不能擁有足夠的效能拿不下注意。

“在其他方麵的軍品壓力不重的情況下,負責槍銃生產的工匠為原來三分之一的情況下可以至少抽出兩千工匠維持新式線膛武器的生產。加上經過這大半年來的鍛煉不少工匠在這方麵摸到了一些門道和經驗,在原料沒問題的情況下每年完成六百支線膛槍問題不大。”

聽到負責槍銃生產的人這樣的回答,張海大致有了個譜。八個步兵旅九十六個原有連隊,或者說現在的七十二個加強步兵連一共不過一萬六千左右的正牌連以下步兵。如果線膛槍隻是做為輔助武器運用,那需求總數近衛及炮兵等一些特殊單位在內大概也就五千支左右的需求規模。即便在和平時期,現有的生產規模也能夠在五年之內組建足夠的線膛槍單位,考慮到從今年開始兵工體係要進行大範圍的擴充。核心槍銃兵工也將由萬餘人左右的規模擴充到至少兩萬五千人,實際上還有不少人工可以用在特製子彈的生產上。

“子彈的加工工時如何?”張海又問道。

長期以來,新軍主力部隊的子彈消耗其實並不算多。每件槍銃配備的子彈數不過個位數而已。因此這也使得槍銃單位對子彈的加工成本並不怎樣敏感。

“每個工作月平均大概可以加工兩枚,五千發左右的前裝線膛槍特製子彈,這些就占用了我們三百個人工左右,不過今後保證三枚符合要求的子彈問題不大。而至後膛槍的子彈,暫時沒有這樣大成本的要求,大概比那種特製子彈的成本三分之一左右,隻需要占用一百個左右的人工。”

張海這時候更清楚的明白了為什麼在工業革命以前時代不少先進的槍械原本有可能製造出來,卻根本沒可能在歐洲普及的原因了。即便是後世的革命年代革命軍隊主力,抗戰或三十年代內戰時期自己損失一支槍械至少也要對應消耗近二百發子彈。而同以工業革命前的歐洲國家軍隊來說,即便是少數精銳部隊也無力承擔米涅彈的大規模製造。這樣一來,就使得原來設想中的用線膛槍大規模的培養類似南北戰爭時代狙擊手水準的“精確射手團”變的根本不可行,唯一需要確認的,就是整個新軍係統內那些優秀“分子”在運用線膛槍的時候可以達到什麼樣兒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