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裝線膛槍的測試取得了滿意的效果,使得包括張海在內的不少戰士對於後膛槍也有所憧憬起來。於是在花了不少時間測試了前裝槍的效果後又展開了對後裝槍的測試。
後裝槍在文藝複興時代的西方也並非沒有,同工業時代的後裝槍不同,那也是少數花費巨大工時和財力搞出的東西,並且依然麵臨閉氣的問題。不過張海自信如今隊伍上的條件還有重視程度要超過那些歐洲小國。
模仿弗格森模式的後膛槍在研製過程中就麵臨著不少抉擇,因此製造的型號並不是一類。一種是類似新軍主力部隊原有的那種燧發排槍一樣比較小口徑的線膛槍,大概十毫米口徑左右;一種是十七毫米口徑比較大的後裝線膛槍。
小口徑後膛槍的開火聲輕脆的響了起來展開了射速測試,因為開火的靶子並不遠,也沒有要求太高的精度,因此試射的戰士十分輕鬆。
以小口徑後膛槍的戰鬥射速經過初步測試:較為優秀的人員大概在每分鍾五發左右的射速,填裝比賽的頂尖水平士兵才能達到每分鍾七發或八發左右的水平。弗格森模式的後裝槍閉氣效果要比想象中的好不少,然而在開火的時候要想保證發射的順暢仍然不可能像後來的後膛槍那樣臥倒射擊,至少要坐姿或跪姿才能有效發射精度射擊測試中,挑選出來的優秀射手仍然可以用弗格森後膛槍有效的射擊百米處左右的頭靶目標,在一百步以內的精度上明顯超過以前的燧發排槍槍管,也不遜色於前裝線膛槍。可是到了一百步以後精度下降就十分明顯了,有效火力射程大概隻有前裝線膛槍的一半或略多,大概一百二十步左右。
毫無疑問:這種後膛槍也是一種優秀的武器,它可以輕易的讓一個隻經過簡單訓練的人達到一名經過多年訓練的職業弓兵的水平。可張海覺得,這槍的有效射程及作戰任務上,同新軍傳統的作戰模式就在很大程度上重合了。
不錯,這槍的精度是很好,可是在優秀的射手手中它唯一能夠發揮比前裝線膛槍或者新軍傳統火器表現更優秀的作戰領域就隻有城池或城堡的攻堅戰了。而麵對野戰中的敵軍時,其有效射程大部分也在對手的彈矢火力壓製範圍內,精度的意義不那麼重要,而射程上的缺陷卻顯而易見。
“看看另一種後膛槍的表現吧。”張海說道。
不少戰士覺得可能是小口徑高初速的局限才使得後裝槍的射程不那麼良好。17毫米口徑左右的大型後膛燧發槍似乎同樣表現優秀,甚至可以說一開始的時候比前裝線膛槍更為優秀。可是在半分鍾之內包括已經填裝好的彈藥接連打出了四發子彈之後,槍管就產生了過熱的問題,精度也遠非之前那樣理想了。
最終的測試結論也很顯而易見:在黑火藥時代如果要保證槍械的威力,射速就不比每分鍾三發有明顯的改善。因為不僅僅黑火藥會產生更多的熱量,還沒有彈殼去帶走熱量。而在這個時代,即便是關內作戰的時候往往也至少得上千焦爾的有效射程處抵達能量才能夠應對敵軍各種可能的進攻中的防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