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金銀錢幣(二)(1 / 2)

為了規範貨幣的統一,在新朝初年人才資源並不是十分充裕的情況下隊伍內投入的資源其實並不少,除了不少原有地方上的銅匠製幣匠之外還有不少的金銀匠,再加上不少水力機械的教員及監管人員,總計規模多達八千餘人。這八千人大多還不是學徒一類的新手,而是各地擁有不少經驗的工匠。即便如此,這些人也花費了大概半年左右左右的時間用以熟悉新的製幣流程。

皇城內的京師製幣局製造金銀錢幣很大程度上不是“鑄造”,而是“衝壓”後再進行手工打磨。

衝壓製幣並不是工業時代的技術了,古羅馬時代就有不少精美的錢幣是用手工衝壓工具製作而成的。當然,古羅馬時代比較精美完善的金銀錢幣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大多是比較大價值也比較高的錢幣,流通性並不是很好。遠不能像鑄造後打磨的銅幣那樣使用廣泛。雖然在金屬加工方麵西方很早就領先於東方,不過在水力技術還沒有廣泛普及的古羅馬時代手工衝壓類似銅錢大小重量級別的能夠廣泛流通的錢幣依然是一件難以做到的事。

這一兩年的時間內南京城內水力機械的廣泛應用內隊伍內不少製造都提供了不少方便,在錢幣上也是如此。有了水力鍛錘乃至不少精密的稱尺量具,類似碎銀一般的原料很簡單的就能鍛成型,鍛壓外加之後的手工打磨處理一枚錢幣的時間被壓縮到了不到十分鍾左右的時間,再加上金銀原料初步處理稱量所需要的工時也不過十五分鍾而已。

這樣一名工匠一年三千個左右的勞動小時大概可以生產一萬兩千枚銀幣或者金幣,整個製幣廠一年按照這樣的速度一年能夠製出的金銀幣多達1。1億枚,折合一千五百萬兩白銀的規模。

當柳香了解到這些的時候,也大致了解了張海的意圖:“也就是今後我們中央機構發行的錢幣都要替換成這種經製的‘銀元’或‘金元’,從而最終廢除現有市場上的大多數銀兩?”

“真正意義上的‘廢兩改元’這個急不來,就如同其他很多事情一樣。大概十年或二十年後看看吧。”張海印象中至少在民初的時候“大洋”就開始出現了,可真正意義上落實‘廢兩改元’卻是要到了20世紀三十年代前期的時候了。以流通市場上未來估測可能每年多達數以億計的通貨算,就算銀幣的發行量多達每年一兩千萬兩,至少也要十數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廢兩改元的條件。

柳香仔細的拿起兩枚製成的大小銀幣及一枚小金幣。這些金銀錢幣以和銅錢差不多大甚至略小的小錢為主。中間沒有方孔而僅僅是幾平方毫米的一個錢眼用於串聯。雖然是小錢,但打壓後打摩而製的精細程度比世上的絕大部分銅錢都要突出了。如果沒有水力械和精細化的製造管理則可以想見:在金銀貨幣上製造出同等規格可以亂真的錢幣出來光是手工成本就可能讓私鑄的那些錢幣得不嚐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