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五的那一天早上的時候,張海才忽然想起什麼事情。這一天似乎是新軍主力部隊幾天休假之後召開新一輪同內外敵人的戰略決戰後表彰大會的日子。按照原本的規矩這個受勳大會應該是在新朝四年春節的時候召開,可因為春節期間的南征作戰,全軍受勳晚會被推遲到了春末四月間的南京。不過,這也讓大會的準備工作更為完善。半年多的時間以來,南京城裏宮城內外都改造和新建了不少建築,其中的宮城內的“萬人禮堂”就是其中之一。
因為這個時代沒有後世水平的擴音器和音響設備,按照張海及李峰前年的原本構想,會堂的縱深應該盡可能的控製在十米以內的距離,但李峰認為如果會場上的人都能夠嚴格的遵守紀律幾乎不發出聲響,再加上演藝人員的聲音通常要大於平時一般先生教書講課的聲音,二三十米的縱深也能夠接受,隻不過是後排的效果差一些而已。
這樣一來,宮城內萬人禮堂的台下席位麵積就擴大到了折算半徑二十米的半圓約六百幾十平方米左右的麵積。在這個麵積空間內想盡一且辦法不顧人員舒適度的增加密度,平均每個人的座位可以控製在不到五十厘米寬度,不到七十厘米的長度,每平方米可座三個人。而每一層會場席的高度實際上還不到人的身高,隻有一點五米左右,隻有低著身子才能就座。加上層與層之間的柱板,整個台席前邊第四層的高度僅為五米左右,整個大廳的高度從前台最低處到後台最高處連同座位斜率在內控製在了十米以內。而最高處的座位相對於台麵的高度被控製在了六米以內。這樣:整個會場可以容納的成員席人數多達七千餘人,實際上如果盡可能的擠一擠一萬人也容的下,不過那樣會上的成員注意力恐怕很大程度上不在台上了。
隊伍如今的規模和實力都比以往增加了許多,不過為了避免特殊的意外讓全軍遭受不可接受的損失,盡管台柱的堅固程度乃至建造要求不下於當年的南京城,還是隻安排了部隊裏的七千多名戰士參加了這次特殊的受勳大會。除了八個旅陸軍一萬六千名陸軍步兵中的三分之一的五千四百名官兵外,還有炮兵及後勤的八百人,水師的四百餘人,公安軍及工匠營中的四百餘人,軍隊體係外的百餘人。
按照二戰美蘇軍隊中的高級勳章獲得比例,大概是每戰死六百名左右一枚,新朝元年第一次受勳大會的時候的時候就超過這個比例。而在新朝三年的戰略決戰中,隨著軍隊內監察體係的完善,整個作戰部隊因為規模不達選訓嚴格更為突出的表現,犧牲雖然僅僅隻有三四千人的規模,卻有近百名戰士達到了金色英勇勳章的受勳標準,經過不少的遴選,還是擁有七十三名表現突出的戰士完全有資格獲得這一勳章。當然這其中不少是第三旅和第四旅在夏季作戰中表現突出的人,其次才是張海所率領的近衛一旅及獨立近衛部隊這其中,仍然活著的戰士包括傷殘在內的就隻有三十九人了,這也是隊伍內第一次對犧牲的戰士大規模的授予金色英勇勳章。除了陸軍步兵係統之外多了炮兵乃至其他隊伍的許多軍種。獲得金色英勇勳章的唯一非步兵係統內的,就是在因為執行北征時遼西一帶作戰的偵察任務而最終犧牲的幾名小女孩,表現突出的銀色英勇勳章也多達三百一十九人,這當中二百八十五人見在;幾千名戰士也獲得了銅質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