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車夫報童(1 / 2)

新華書局的新華報從一開始的計劃就是按日發行,每天的計劃就多達7萬份,這幾乎相當於舊中國時期上海申報的一半。而且在成本上盡管這樣攤薄、那樣攤薄,要想有所收入利潤還是不得不把價格定在接近二十文左右。這幾乎相當於舊中國三十年代報紙價格的五倍甚至更高,民初不少報紙雖然有二十文,但此時一文前的購買力顯然要比清末民初時期高了很多。這樣的發售量如果不在隊伍體係內外強行攤派,必然對銷售網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為此,報刊大規模銷售的籌劃準備早在一年前就在做了,舊中國時期上海申報的成功除了在編創方麵外同在銷售網絡上的用心分不開。而這時代的南京根本沒有清末民初時那樣完善的祖傳報販體係,甚至連“記者”這個行當也沒有。不過好在新華報是新朝官方類似“中央日報”級別的正式宣傳報刊而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報紙。沒有記者這類群體通過張海直屬的情報體係,軍隊內部的軍情體係每天也能夠提供大量信息,其效費比恐怕還要超過某些記者群。而在銷售渠道方麵,在新軍主力部隊戰事還沒有結束的時候李峰就在這方麵用了不少心,製作不少相對完備的南京城地圖並對各地區的職業分布和文化分布進行了大量抽查統計。並在報刊大規模發行前一個月就在京城內外城百餘平方公裏左右的範圍內設立了百餘個具有訂報功能的報亭,與此同時,還雇傭及選訓了五百多名報童。同時這一年多的時間以來還完善了人力交通,製作了千餘輛人力車。

了解到這些情況也不由的讓張海稍有憂慮:在民國時,早年報童每月最高收入也不過兩三大洋那時的三千文錢而已。而車夫的理論收入同工人差不多,如果沒有每月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的車租費至少也要有兩成的折舊費維修費,實際上還不如民國時期的城鎮工人。考慮到傳統社會的就業率極低,一個人口要養活的人眾多,這些後世的城鎮底層行當在現下高福利保障的京師真有什麼生存的餘地麼?或者會不會價格過高?

“這些人的日收入情況怎麼樣?”張海認真的像李峰問道。

“我們的工匠為了減少通勤時間家屬區往往臨近皇城,不過南京內外城的麵積不小,市裏的不少集市及遊樂區文化區距離居民區有不少的道路,因此人力車還是有一些空間的。但是要保證這些人的全職,則價格上就隻能降低到一裏一文,十裏大概十文錢,這是人們心理上能夠接受的一個底線?”

張海大致心算到:一裏一文,那是相當於後世兩裏大幾毛錢,比出租汽車要便宜的多,接近公交車的價格了。這人力車也能賺到夠養家的錢?

“速度上怎麼樣?勞動強度呢?”

李峰對於這種問題沒必要隱瞞,回道:“按我們的調查,早中晚三個高峰加上中間的一些零星過客,平均每人每日勞動大概拉車八十裏左右排除個別風雨日和休息日,大概是月收入兩千四百多文錢,我們隻出維修費,實際大概月收入兩千文;比我們隊伍內的工匠收入要低不少,但也高於以前不少舊工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