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新華書局(1 / 2)

新華書局是新朝最大的官方書刊發行之地,自然也就安排了書店與圖書館閱覽室一類的地方。同巨大的書刊發行量相伴隨的是足有一百五十新畝的麵積,可以容納幾萬人比較寬鬆讀書閱覽兼選購功能的文化機構,藏書種類多達五萬餘種百餘萬冊。總數多達千餘的閱覽室,閱覽和購書融為了一體。同時,這裏也是報刊的核心集散地。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意外火災帶來的損害,這裏不僅最大限度的減少木料的使用量而多用石料和地下圖書室,並且還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多層建築,主要為單層建築最多加上地下廳室組成。用於防火的水塔和溝渠也十分密集,更配備了多達一個營的專門消防隊伍及新軍主力部隊中不少人組成的專門的警衛營。

其實張海在宮內也能通過內情了解到有關這裏的不少資料,不過有關書刊報紙的內容也不可能全部送過來閱覽,這也讓張海有了看一看這裏的書刊的打算。

雖然從兩年以前就掌控了整個東南之地,不過新軍隊伍內政治可靠且符合要求的文化專業編輯並不算多,在書籍編寫及出版方麵這方麵的人才至今也不過五百餘人,相當一部分還是隊伍內選拔出的文化骨幹。而且正規的書籍創作不同於後世的網文寫作,連同校對和修改還有討論及資料查找,像金庸那樣平均每天能完成千餘字編寫的已經算是在這時代比較驚人的速度了。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新朝體係下有關新文化乃至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藝小說乃至畫冊方麵的總計種類已達一點五億字兩千三百餘種。

這個出版量同後世的現代中國比起來可能連公開出版書籍的百分之一也不到,但是如果同這個時代比起來:僅僅是一兩年內的書籍種類出版量差不多就相當於最近幾十年以來整個東南一帶官民刊物的出版總量,相比文藝複興早期的歐洲書籍出版也多達數倍的速度。除了職業化的編創以及擁有龐大的圖書館做為索引這個方便之外,可以說比魯迅那種白話文還要白話文,幾乎見不到一絲“半文不白”感覺的大白話文的創作對於這時代的人們來說也可以說是極大的減輕了寫作的負擔。

張海在書店閑逛中來到了有關新軍主力部隊戰史方麵的書籍儲藏區,這個地方隻是張海通過內部的消息渠道得知的,整體上這個圖書室顯得很隱蔽,在種類分項上都沒有這一欄。

新軍主力部隊軍隊內部戰史編輯工作的時候沒有像後來有些國家那樣搞什麼三四套標準去糊弄人,並把一些東西列為絕密。因此新華書局這方麵的編輯組也不知道以如何的原則在公共出版物中去描述,幹脆列為保密。

張海仔細翻了翻這當中的書籍不由的搖了搖頭:“我軍的戰史沒必要保密,甚至戰鬥詳報也沒有必要。自從起事的這幾年戰爭以來,除了最初的時候利用臨時動員起來的力量進行的一些作戰,總體上看幾乎就沒有傷亡損失或者戰鬥力表現小於對手的情況。比比皆是的以少勝多,至少是以少扛多,力量不斷的發展壯大。這樣的一部戰史,我們有什麼必要把它藏著掖著?沒有這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