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種馬規劃(二)(1 / 2)

“尋常馬匹幾乎二百裏挑一至一兩千裏挑一的這個地步,體格進步其實已經不大了。主要的進步體現在性情方麵。選育到這個地步接近成年期的公馬普遍有一米半左右的身高及四百公斤左右的體重了。我們在馴養的過程中集中人才資源保證馬匹得到合適的訓練及照顧,一定可以保證下一代公馬達到種公馬的水準而沒有多少退化。”李峰同蒙古及關外的不少訓馬師這一兩個月來打過不少交道,因此也了解到不少常識。

如果達到這種質量,即便馬匹的數量僅有主力部隊的四分之一,而且這些馬匹比不上後來歐洲的正規軍用馬,僅僅隻能接近抗戰時期日本普通馱馬的水平,那也能將整個部隊的攜載能力從北征作戰時期的五十千克左右提高到六十千克左右,增加至少平均每人十千克的後勤空間。那樣的話,就不需要像去年那樣在帶不帶全鎧甲,帶不帶全給養的情況下總是要進行這樣或那樣的取舍了。這還僅僅是近十年左右的軍馬需求,要讓優良的馬匹在整個社會的國民經濟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那恐怕要更長的時間,不見得比舊日本的養馬曆史花費時間少了。

正在張海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忽然注意到整個競技場上的不少人群躁動起來,發出了連成一片的喝彩聲。原來是場中一匹黑色的快馬在接近比賽末的時候竟然領先這一輪次的第二名足有近一圈的距離了,這是這些日子以來的賽場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情。眼裏突出的人能夠發現,這匹馬的體型上就同其他的馬有著不小的區別,因此這一輪中獎的很多。這倒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還是為這匹黑馬的突出表現喝彩。畢竟此時的賭馬風氣尚未形成,前來觀看的人每一輪下注的人不少,但也就上一兩文錢頂多到十文錢這樣的水平。沒有多少十分有錢的人來參與賭馬,當然即便如此規模龐大的賽場看台以及良好的上座率也能帶來不小的收入,按李峰的估計大概全年估摸五到十萬千文的樣子。

張海有些奇怪的說到:“這麼突出水平的馬匹如果是我們隊伍裏的,那我想我應該早已見過了。這恐怕不是我們隊伍中的馬匹吧?”

李峰思索了很久才終於下定決心回答道:“這馬是一名奧斯曼來的商人所擁有的馬匹。去年的時候我就透過風,所以這次就帶來了十幾匹良馬,這一匹參賽的馬身高足有一人,體重足有五百公斤左右的樣子,但在他帶來的那十幾匹馬中並不算突出。”

這個時代的人們一般管中東一帶的人都叫做大食,不過李峰做為張海的重要核心弟子當然知道此時中東一代有個強盛的國家叫做奧斯曼帝國,在歐洲一帶擴張的同時在西亞一帶也同波斯交戰或敵對。北麵還與東歐俄國並不對付,可以說陸上的三麵皆敵,哪個敵人也不俗,就這樣還能至當代左右維持大致平衡的態勢,足以說明這是一個不容小瞧的軍事大國了。此時乃至此前的奧斯曼按照張海的大致印象應該還沒有在歐洲吃大虧或者轉入退卻,數十年前對明朝也有過一次不成功的“朝貢”,根本沒有理由再派什麼使團來華朝貢,因此早在去年的時候這夥自稱是來自奧斯曼使團的商人就被戳破了身份。不過在李峰等人的指引下,這些人也見識到了新朝政權的軍力強盛精銳遠非當初的明廷可比,而且是短短的幾年間就有了如此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