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海的原本的估計中,這夥東瀛來的人應該不會有多恭敬,要求帶刀覲見都說不定。相比不少明代中前期穿越的位麵,此時代的日本戰爭潛力要龐大的多,勢力及內部組織也要好的多。能對中國這樣的國家有如何的態度?反正肯定不會視為什麼天朝上國。
可實際上不論是德川家還是同硫球有關的島津家都派遣了來使,同時還像以前那樣帶來不少刀劍,折扇等朝貢禮物。當然,因為距離比較遠,對於中國境內的事務也沒有朝鮮的李家關注度那麼高,不少東瀛來的人並未聽說過有關張海不少傳聞。因此也沒有變相的上供什麼女色,這種行為如果處理不是很好,說不定就會成為關係惡化的導火索。
幾乎和朝鮮前來的使者一樣,即便在單獨麵見張海的時候,德川家來的人首先也是要行大禮,張海免除了這些禮節。然後前來的使者又是對“新朝聖主”的武功一翻吹噓。
張海也大致想好了說詞,似乎沒有多少虛偽客套,而似是真心實意以教導的形態說道:“當年你國征明,出動大軍不少,而最終還是失利而歸。其中亮點,不是靠山地的防守反擊就是靠擁有統一的指揮,在臨機應變上較明軍為好。我後金征明,我軍起兵反明過程卻始終比較順利,軍隊戰力上擁有巨大優勢,這當中原由如何?”
德川家的來使本來想說:那是因為西軍乃我軍手下敗將,征朝之時鐵炮之類的火器也相當有限之類,不過最終還是恭敬的回到:“新朝大軍兵甲之精良,火器之犀利,軍隊之精悍舉世罕見。自然遠非明廷可比,能夠在不長的時間裏奪取天下也非幸運。我國士兵槍炮短小,身材矮小,也無財力為士兵普遍裝備精良的鐵甲,麵對當年的明軍當然不可能擁有如後金或新朝大軍那般優勢,不得不依守相抗,依多相抗。”
張海坦然的回道:“這是搞反了因果,滿州軍常備戰兵不過六萬,我新朝大軍主力也不過數萬之眾,不及明庭幾十分之一,甚至不及你國常備兵力十分之一。正是因為軍隊的員額不算大,才能夠集中龐大的物力資源做到兵甲精良,火器犀利,訓練有素,行軍指揮靈便。一名平時訓練缺少可靠的人督導,隻有簡單兵器的農人平均每天也要吃二十兩的糧食。一名勤於訓練的精兵算上肉菜油等副食消耗,兵裝甚至馬匹等物具不過相當於三個維持在役的農人而已。相信你們那裏一個常備武士的成本也不會比尋常士兵高出太多,可是戰鬥力呢?明顯遠非那些差別了。我軍當年集中了山東乃至南直隸境內工匠於便於管理溝通的一城一地,軍備產出用於區區幾萬主力,怎能不會精悍?”
張海看了看那德川來使似有些輕鬆下來的神色接著說道:“不僅僅是戰時如此,平時其實如此。平時養兵越多,戰力反而未必很強不說,隊伍也不容易控製。前明養了二百萬大軍還不包括各地營兵,如今新朝僅僅為了控製各地的治安才養了近百萬並不怎樣突出的隊伍。野戰主力也不過區區幾萬人而已。東瀛人丁不過中國四五分之一,我看也完全沒有必要維持四五十萬大軍。萬石一百五十兵降低到萬石六七十兵,六公四民或者五五分成變成七民三公,減少各地的負擔才是合理的。這樣,農民才有足夠的餘糧用於恢複生產,國力也才能更強。大戰結束就沒有必要維持以前那樣的軍備了。這是我做為新朝的君主對於你們的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