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征日攻略(一)(1 / 2)

出征費用乃至後勤的明細規劃不是這種會議上要討論的主要話題,不過張海還是向負責兵工生產幾個部門的代表,尤其是負責槍銃生產並協助柳香工作的一名核心弟子安亮說道:“近年海外攻略的任務即已明確,那麼兵工體係的任務也要有變了,民用鐵器轉產將不再是我們的重點,重點是生產新式線膛槍銃乃至彈藥。如果我們現有的槍銃兵工體係內全部合格人力在半年周期內能完成三個步兵營所需槍銃及彈藥的生產麼?新擴充的學徒能不能按照我們的要求負責線膛槍管的生產?”

安亮認真的回道:“按照師傅的要求,精鋼槍管上用勾刀拉膛線這樣的活進度要求雖然不大,卻也不是一般的學徒能從事的。我們隻能在原有的兵工人才中挑選出三千人左右來做這事。不過槍彈的加工難度沒有那麼高,隻是嚴格要求精度的情況下要費不少的工時而已,加上澳門等地獲得的工匠還有炮廠的工匠乃至選拔而來的工人,大概能有三千人左右在態度上適合做這件事。如果人力主要集中在新槍銃及新子彈的生產上麵,這半年大概可以有一萬三千人負責槍彈生產,加上工人熟練度相比去年的提高,要求不降低的情況下半年內完成一千六百支線膛槍及十八萬發子彈不是問題。這樣每個新選入的戰士完全可以在接受五十次射擊的訓練後還擁有五十發左右的子彈用於實戰了。”

張海其實知道對於本就不屬於這個時代的米涅彈線膛槍來說,在現有的條件下進行生產的要求有多麼高,對工人責任心乃至質量管理的要求更是遠遠超出了這個時代。就算是在當代中國,質量標準一認真要求,不少人就似乎覺得是別人在沒事找事。因此關心的詢問道:“我們的標準定的這麼嚴苛,工人們有什麼意見沒有?”

對於這日子以來兵工單位內的許多事情安亮也並不諱言:“過去的兵工產品,我們隻要明確待遇,賞罰,質檢,有關身份與前景轉變的政治教育這幾項並在生產過程中多有監督,生產環境上像軍營一樣多做紀律要求就能製造出十分優秀的軍品。可是去年試製線膛槍銃的時候,這麼高的要求乃至這麼花費這麼大的成本也讓不少員工感到不解。還是師傅的辦法更為周全:軍工人員也抽出骨幹參加新槍的射擊選訓並做為隊伍兵源的來源之一,這樣一來,不少人都明白為什麼我們要花費這麼大的成本來製造這些武器了。”

這時候忽然也有學塾弟子說道:“半年時間的軍工整備,我們完全可以多生產出幾百門炮以及三四萬四管燧發排槍及大量彈藥了,這麼大的資源隻負責一千六百之線膛槍及其相關彈藥的生產真的值得嗎?”

張海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也早有不少考慮,回道:“一千六百支掌握在精幹射手中的燧發排槍即便是野戰臨敵,隻要不是應付大規模的騎兵衝擊也有一仗消滅一萬幾千人的能力,雖然比半年兵工軍備的普通銃炮野戰殺傷能力遜色很多,但是在攻堅方麵卻有其獨特優勢,並不遜色於十幾萬管槍銃,還能更為有效的集中火力,這種能力是我們在麵臨新的對手的時候所需要的。而換做傳統槍炮生產,武裝補充規模雖然龐大,但我們在年內卻不需要將整個大軍一次型的跨海出動,最多一次投入三個旅進行作戰,這樣,我們就能把幾百門炮和三四萬件燧發排槍集中起來運用。這是征日作戰同去年我們北征作戰所麵臨的實際情況大不相同所決定的,明白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