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夏秋救災(二)(1 / 2)

以前的時候張海就曾經想到過這類事情可能麵臨的問題,一些古裝曆史劇上,救災款被貪墨是常見的戲碼。可在這時代有了一些事情經驗的張海在心中明白:在這時代絕對的避免唐僧肉被扒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就像要依靠權力的情況下絕對的廉政不可能一樣。別的不說,光是各地的虧秤乃至自然損耗帶來的誤差浮動範圍就有幾個百分點。而涉及到二三十萬甚至更多人員的大事就使得監督成本變的格外高,有效的監督能做到不出現大的問題就算不錯的了。

不過新朝四年京城那件事還使得新朝憑空多出了三四萬經過戰場考驗而虔誠的教徒式人員,再加上並非擔負秋季出戰任務的三個作戰旅群,一下有了至少五萬相對可靠群體做為保證的情況下,進行這樣的大事浪費成本的風險就被降低到了最低。

有信仰的一神教教徒不一定就有道德有自律,因為不少人會覺得隻要討好神就可以減輕自己的罪,而京城那些事則顯然讓讓人們覺得神對現實裏的事也是在意的,這使得的信仰對自律的約束達到了最大。

張海並不完全確信這五萬人就一定是絕對可靠的,但至少今年夏天的事兒會是一個測試的機會。如果不可靠,重新像過去那樣的吃大戶就可以了。隊伍裏的一般戰士也都明白如今的新朝要利用義務兵體係重建基層,除非逃亡到荒山野嶺落草為寇,否則就算獲得巨額利益也不一定有安全享受的機會。

利用這累計五萬相對比較可靠的群體,新朝在南京附近組建了規模龐大的一支隊伍,規模多達二十五萬人,其中比較可靠的五萬人為分隊以上的臨時軍官階層,並做到了每個二十人以上的分隊都能在基層配備雙長。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大規模的救災行動在報紙和宣傳上並沒有在一開始的時候造勢,就算是身在京師之中的不少人也覺得這似乎是又要大規模的用兵了。

“關外的蠻夷不是早在去年的時候就已經解決了麼?怎麼又要動用這麼大的陣仗?是不是要出陽關打更遠的地方”報亭前的一位婦人有些關心的問道。畢竟這次大規模的行動很想是戰爭,又要動員南京附近的不少人遠行。

“放心吧!新軍打仗從來不講究人多,而講究兵貴精而不貴多,要是外戰或大戰,那反而不會動員這麼多人。動員這麼多幾乎沒有多少鎧甲的民兵八成是為了在北方平亂。前不久不是有消息說北麵的不少省都鬧起來了嗎?”手中拿著軍事刊物的一位閑散青年說道。

規模龐大的隊伍進行了臨時的編組,但並沒有全部集結並武裝起來,編組的模式也同尋常軍隊大不一樣。每分隊為二十人,每連隊包括連部為二百人上下,每團隊包括團部為兩千人上下,二十五萬人分為六十多個旅一百二十餘個團;相比正規軍隊要簡單的多也沒有中間一級建製。這是因為從村到鄉再到縣往往每一級的數量大概七八個左右,加上一些預備單位並考慮特殊情況恰好適合十進製,不像正規作戰那樣要考慮臨陣配合等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