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夏秋救災(三)(1 / 2)

尋常微服出尋,如果身邊的青壯男子隻有兩三個,這還可以偽裝成紈絝子弟。要是超過七個,甚至多達十個,而且看起來還全副武裝,那不論在城鎮裏還是鄉間都會引起警覺。也就是親衛連骨幹們的兵甲和火器乃至心理素養和訓練都達到了尋常王朝的護衛們難以企及的高度,外加張海的天賦及個人武力也達到了百年難遇的顛峰水準,才使得通常情況下根本不可能的“自由微服”成為可能。

張海加上身邊六七個親衛連精幹,配上精良的鋼甲和精製的火器弓箭完全可以不懼絕大多數承平年代的鄉間大戶武裝,或者縣以內的造反武裝。可是上次出行的經曆證明:要是在不安分的地方碰上不安分的勢力,十來個足可以以一當幾十近百的精強的隨身護衛也不能保證安全。因此,跟隨張海出發的除了親衛連的兩個排近百名精幹戰士外,還有獨立近衛部隊的一半人手大概五百名左右優秀的戰士。這達到加強營級別的精銳力量即便遇到傳統水平下的幾萬大軍也有足夠的把握破圍而出。

當然,如果帶著數百名全副武裝的戰士行走在野外,那也有些太過招搖了。因此這次隨同張海等人一起出發足有兩千餘人,除了專門的護衛武裝外還從近衛旅挑選了一千五百名戰士一同出發。這些人並不攜帶兵甲武器,而是攜帶糧錢手推車並跟隨船隊一同出行。隊伍的番號也是一個很普通的番號:工程兵第四十三團。

不知怎的,張海很像和近衛旅的戰士們一起勞動,前世今生,都很久沒有這種為了樸素的目的沒有負擔的火熱朝天的從事重體力勞動了。可如果那樣,張海身上驚人的身材和肌肉就會暴露出來,使今後的身份很難隱瞞,這還不談無甲的情況下所要麵對的各種隱患。因此張海隻能僅僅以一名隊伍內的護衛連隊頭領存在,並偶爾在披甲的情況下幫忙罷了。每一個出發的團隊都有專門的兩個護衛連隊用以應對這一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

春季以來江北地區的旱情讓江淮一帶運河的水源也淺了不少,再加上不少船隻滿載著貨物,因此行船的時候隻能格外小心的以櫓助船前進,盡量少用或者避免使用人力螺旋槳,一時間使得隊伍的航行速度慢了不少,至少同當年沿著運河兩岸南征北戰的時候是如此。不過船隻和水運還是大大的減輕了運河兩岸民眾的負擔,使得大量的物資在幹線輸送中不需要在當地征集所用帶來巨大的浪費。

“江北山東除了問題都還好說,物資調運的成本都很低。要是想要把大量的物資調集到山陝,困難就難多了,尤其是開封以西黃河兩岸的水運線遠不像運河沿線這麼好走的情況下。”在船上的時候,張海想起了什麼,不由歎道。

黃河的演變讓當年楊廣時代的大運河失去了本來麵貌,向關西一帶調運能力越來越低。不過在張海的一些知識記憶碎片中,也恰恰是關中一帶沒有了貴族與王朝都城的負擔,那裏的百姓在中國近代關內地區普遍衰敗貧困就連江浙一帶也不能免俗的情況下也能過上尚可的生活,可不知在這個時代的時候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