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原本的打算是秋天的時候再展開大規模的人力動員,首先完善山東,北直隸至關外的交通幹線。後世最重要的交通幹線當然是從東南發達地區到京畿一帶的各種線路,如後世的津浦線等。不過在張海看來:隨著政權的中心轉移到東南,這一帶交通線的地位稍有下降,至少在淮河以南的湖區至江南一帶,運河水運還是能夠起到相當作用的。而過了淮河再向北,才會受到枯水期過長同秋天的糧食收獲轉運期不搭邊乃至種種因素的影響。因此線路的重點不是從東南地區向京畿一帶的運輸,而是溝通關內及關外的運輸線。
張海這次出行當然也帶了不少有關已知地理民情等方麵的資料,但是不方便帶那些負責參謀的孩子們出行,親衛連中不少文化業務還算突出的弟子們就臨時隻能依據張海已經掌握的一些東西做臨時的參考了。
“去年我們在遼東及北方征戰的時候多是走海路,山東北直隸乃至遼東一帶的驛路在你們看來怎麼樣?有沒有起伏明顯比我們在南京城郊那些實驗軌道的坡度大?”張海在濟寧附近休息的時候向田賓等人問道。
田賓剛剛接手內情係統的時間並不算長,但隊伍內的有心人不少,對於天下通衡要地乃至各驛路的情況多少有些了解:“難走的地方有很多,我們這北上以來經曆過的情況算是那些相對好走一些道路了。也虧今年春季以來的雨水不多,不然等陰雨連綿那滿是泥漿的道路隻適合人扛馱運,車輛可以勉強通過的地方就天下間那麼有數的幾條路。如果是京郊那種鋪石路麵和石質軌道,至少在北方各省沒有聽說過那麼陡峭的路,唯一值得憂慮的就是這軌道的保養了。”
軌道交通是張海從北方回師之後就在考慮的事情,但為了更準確的了解其中的一些具體情況還是在南京附近修建了多條幾裏長的“驗證道路”
根據隊伍內的各種實踐:若要讓人畜保證新軍標準正常行軍速度大概每日三十公裏左右的速度,在越野的情況下馱載六十公斤左右的普通輕型馬最多隻能拉載一百五十公斤的貨物。單人人力手推車則隻有不到百公斤的拉載能力,這是通常而非特例的情況。三十天內往返千裏大概五百公裏,就能消耗掉相當於大概六十公斤糧食或折算三四十公斤口糧。加上其他方麵的成本,千裏距離上的運輸消耗就能超過運輸糧食物資的一半。這或許就是“千裏不販粟”的說法原因。而如果按照京師郊外那種有四五度坡度的驗證碎石路麵行進,輕型馬則可以拉載三百公斤大概相當於馱載五倍左右的貨物,半數成本的往返運輸範圍極限擴大到一千公裏。而如果采用石質軌道交通,則可以使半數成本的極限往返運輸範圍擴大到兩千公裏,並獲得千公裏左右內相對較低成本運輸。
這些石質軌道的造價按照每兩米寬度路基的麵積計算,建造成本與大城鎮中中等水準的磚瓦民宅每平米成本差不多,每千公裏大概折合二三百萬兩的成本。這也讓張海有了不少新的想法:在全國的主幹線道路上:完全可以仿效後來高速公路的做法,石質軌道與鋪石路麵的公路聯合組成道路幹線。按照兩條相反的公路線八米,軌道線兩米,合計十米計;每千公裏按照每平米一兩的成本每年在幹線道路上投入千萬兩左右,大概十幾年到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就能在關內地區完成累計兩萬公裏左右超過民國時期關內地區鐵路線級別的綜合幹線道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