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廣大民間湧動著的這股熱情,張海、田賓等人最初覺得不過是某些地方的個別現象,或者為了同鄉的人能夠為之受益而已。還有的戰士甚至覺得這當中可能隱藏著什麼陰謀,背後會有什麼不明的勢力在山東。
可是從濟寧一直到山東腹地,還有情報線上的通信員從各個方向上傳來的消息讓張海最終的決心:這民心真是如火一樣的燃燒起來。
中國百姓是現實的,可恰恰因為祖祖輩輩的接受著現實和世俗帶來的殘酷,而在每一個人的內心中都種下了理想主義的種子。當不一樣的政權,不一樣的人或事真的出現在自己麵前的時候終於迸發出了難以想象的力量。
這時張海似乎終於解開了前世的一個疑惑:那些貧困老區的民眾們為什麼當年對待革命政權時是那樣的火熱而英勇無畏,可到了和平年代卻往往在自己身上體現出那麼多的缺點與缺陷,或許就是因為在平時根本沒有看到值得托付的人,也沒有看到理想主義可以重新點燃的希望,久而久之重新回到了墮落之中。
張海思索了很久,最終不打算平白的消耗這些來之不易的熱情乃至民間的擁戴,對身邊的劉洪濤,宋子悅說道:“我們這次夏季的救災必然還有很多的節餘,而眼下夏糧收獲的季節也已逐漸過去,我們利用現有的錢糧就地展開濟寧至錦州交通線的建設應該有很好的資金利用效率,大家覺得如何?”
“完全沒問題,現在我們在山東境內有充足而可靠的人力還有勞動力,又不缺乏民間的支持,唯一缺少的可能就是相關的技術人才和資料了。這些用半個月的時間內走海路完全可以配齊,而這半個月的時間內我們可以動員大部分民眾主要從事要求比較簡單的采石砸石勞動。”劉洪濤十分有信心的回答道。
“從這裏到京裏把相關的地圖和工具資料取來的半個月時間之內,我們能不能把山東省內道路所需要的基本路麵石料準備出來?”張海似是在做動員一樣的問道。但田賓等人卻知道,師傅不會安排一個十分不合理的任務給大家。田賓事實求是的說道:“靠我們這二三十萬人或許不夠,但靠整個山東省內民眾如此熱情的支持,應該足夠了。”
同樣的錢糧雇傭勞動下的效率,同擁有足夠主動性下在獎勵管理下的半義務勞動,兩者之間的效果差別在南京的時候劉洪濤等人就不是沒有體會過。
類似毛時代那種義務勞動的情況下通常隻需要支付口糧錢,理論上同樣的效率下至少能節約一半的錢糧。而這種自備幹糧的義務勞動,僅僅依靠勞動競賽和名利獎勵做為管理原則,三倍以上的資金使用效率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剛剛遭受了不輕災害的山東蘇北等地盡管本來就不寬餘,還是很輕易的就在各團臨時的組織下輕易完成了八十多萬民工的編組動員,一百二十多個團臨時擴充為一百二十個誌願工程旅。這規模接近一百一十萬人的龐大隊伍每天所消耗的四五萬石糧有一半左右來自於臨近地區當地百姓的自備和自籌,這樣就讓可以進行勞動獎勵的資金進一步加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