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石路貫通(1 / 2)

這如過去行軍速度一般的修路速度不能不說是個奇跡,不過當天津衛到京畿一帶的叉路修通之後,再向北展開修路就麵臨重重考驗了。

考驗主要來自兩方麵:一是向北就會進入到人員相對稀少,物資動員相對困難。第二是燕山之外還有遼西一帶的崇山峻嶺,這時代的新軍隊伍雖然掌握不少技術和知識,但張海卻不認為此時的隊伍擁有詹天佑時代的工程能力,要讓石路跨過那崇山竣嶺絕無可能。

唯一的可能就是沿著當年為了維持關寧軍所修建的驛道,沿著靠海的方向修建一條直同錦州的石路。

但即便是這條道路,主力部隊中走過的人也說按照修建石軌的要求恐怕要比在北直隸的平原一帶修建起來難的多了,至少要花費不少的工夫打通障礙平整路基。因為石路不可能太過於靠近海岸行進。

“我們一定要修直通關外的道路麼?從天津衛到遼河口一帶完全可以由水運接力的。”不僅僅是宋子悅等人,對於要不要修通關外的幹線道路,劉洪濤也有疑問。

張海也陷入了猶豫,但經過一些大致的思考,還是傾向於修通從關內大關外的道路。這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此時代的氣候似乎沒有短時間內改變的跡象,冬季與封凍季節來臨的要比後世早,在渤海灣北部就更是如此。而從深秋到過年時間段恰恰是不少物資運輸需求的大頭。另外一個原因:對於新朝這樣的中央集權王朝來說,大海顯然不如陸地更容易把握,盡管張海也有開拓海外的打算。海上的運輸線舊時代有漂沒的問題,有難以管理的問題,特別是日常性質的運輸,新時代也會出現這個問題。張海手下乃至隊伍係統內的這些問題可以依靠嚴刑峻法與完善的情報體係。而那些尋常的商旅大戶卻未必有這麼大專斷的本事以護航。此外:在這個時代絕大部分百姓的印象裏:出海依然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還在於要跨海了解的事物往往不如陸路方便。能夠方便的短期內向經海路移民的隻有山東一帶,北直隸河南山西等地經關外的路線就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了。這些因素使得張海終究下定決心修通直同關外心腹地區的道路,要依靠陸海兩條路把整個關外同內地真正的聯係起來,使整個東北形成不遜色於江浙多少的心腹。而不僅僅是起到移民和緩解人口壓力的作用。

“我們在北直隸的這些日子以來,在山東剛剛修通的道路可以達到多大規模的運量,有沒有個靠譜的統計?”張海向身邊一名負責處理這些繁瑣事物的弟子田彥問道。

“鹽山附近得到足夠的海運補給前,大概在濟南一帶修建石路的時候路運補給達到高峰。一百二十萬人每天所需的六成物資走我們新修建的是路,大概每天四萬石左右,路麵在這個壓力下損害並不嚴重,是可以維持下去的,這大概還是隻用了其中一半的單向通道,沒有利用整個複線。民間的船隻如果是全距離運輸,非封凍季節全年往返十次計算,累計需要載重一百二十萬石的船隻,現在新朝政權所能夠掌握和征集的全部海船加起來也沒有這個能力。以後或許會超過這個能力,兩三倍甚至幾倍於陸路幹線也不是沒有可能,但這至少是十來年到一代人左右或更久的事情了。”田彥經過大致的演算也逐步明白了師傅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