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移民遼東(一)(1 / 2)

為了避免無謂的消耗,在關外的石路通到了錦州以東之後,規模龐大的建設隊伍就開始按照事先的計劃有條不紊的分批遣散回鄉,不少還都是通過船運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少路途中的糧食損耗負擔,尤其是那些從山東來到關外的民夫。

望著遼東方向上廣袤無際的原野,張海似是想起了什麼,便對田賓等人說道:“如今遼東一帶的遼民這數個月以來看報上來的資料有很大程度的恢複,但還是遠不及幾十年前的時候,。而去年建州得到清算之後不少關外的滿蒙人口不是被消滅就是被集中起來押解到漢地心腹一帶,算起來遼東以帶不包括更北地方的野女真等屬於我們管控下的人口報上來的實數大概二十七萬戶一百一十萬人口左右。我看實數也不會超過一百五十萬。別的不說,就說過去的滿蒙能夠養十萬以上常備騎兵大軍來看,今年在無需開荒的情況下這遼東一帶就能安排下百萬左右的人口。各旅中的民夫大多也是來自北直隸山東一帶,有多少人有移民的打算和意向,你們最近一短時間的時間內調查了沒有?”

田賓知道張海有在不少問題上有詢問他人意見的習慣,但不代表沒有自己的信息渠道和主見,因此謹慎的回道:“今年以來解決了不少地方的公安軍軍管會事情後,地方上的積蓄本來就有不少。加上這次規模多達上千萬兩的救濟雖有浪費可也大多落到了實處,大災之年進行這樣大規模的勞力動員也沒有給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因此就我們私下摸底的各旅千餘人的調查來看,也就百分之二三約幾萬戶有去遼東的打算。不少是在村裏人緣不好的人,也有很多是男丁不少卻在土地分配中沒有得到相應耕地的人,明顯呈現兩極化的態勢。”

田賓的說法也大致解開了張海前世的一個疑問:山東民風不差,尤其膠東一帶,可為什麼祖籍多在山東的東北近代以來不論戰爭或是其他都沒有山東祖籍地的不少表現。在西方文化傳統下,勇於去海外闖蕩的人大多是平均線以上的優秀分子。可是在中原,本本份份的優秀分子更願意留在本地,而不得不去外麵的人總會有這這樣或那樣的缺點。這也使得張海在打算迅速組織向東北的移民方麵有了不少的顧慮。

“看來,要真的想把東北一帶的土地變成能夠服務於中央與社會的財富之地,還是要靠隊伍上的人做骨幹了。”張海不由的歎道。

“新軍主力部隊比較有流動性的基層士兵陸海軍合計累計四萬基本兵力,按照計劃大概每年約一萬人入伍,每年退伍的規模也不會超過這個數量,實際上能與八千戶就算不錯了,而就算我們安排好家庭並帶動其直親遷徙,每年也不過三四萬人的規模,離我們每年十萬人的基本計劃也差的遠。”劉洪濤說道,他知道張海並不打算為了減輕關內的負擔過多的向關外移民。因為同等的土地,人少了有缺少勞動力帶來的問題,這個可以靠畜力改善。而如果人多了,能夠承擔的工商稅收就會降低,但每年三四萬人的規模還是過低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