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朝四年的夏天,張海在北方同工匠們一同勞作,在民間不曾有過的支持與熱情乃至大量錢糧物資的後盾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的時候,柳香在南京也沒有多麼清閑/甚至很少有機會去宮城西院休息,直接把住所搬遷到了紫金山下的玄武湖一帶。
不是因為夏天的這裏是避暑勝地或者相比宮裏顯得開闊一些,而是身為新軍最為重要的火器部門的負責人不得不關注著不少以前她並不怎樣有興趣的事情。
沒有人認為她是武則天或者秦良玉那種性格的人,更不是黃道婆之類的人物,她隻是張林等人當年為了張海能有一個穩定的事業繼承自己所不可能達到的願望,完全按照這時代標準挑選和培養的一個童養媳而已,比起這時代不少的勞動婦女甚至更難以在這方麵有多大興趣。但她卻明白:並沒有文官鄉紳階層做為支持的新朝政權實際上有兩大根基,一是張海所締造出來的軍隊,更精確一些的說是張海自幼以來所擁有的天賦、預言、創造所締造出來的神話,任何人難以模擬的神話。第二,就是這集全國的人才資源所整合締造出來的兵工和軍工體係了。
為此,這短短的大半年時間以來,並非跟隨張海一起長期學習的她瘋狂的補課,並在張海的提點下專門學習那些經過整理後的一些講義,弟子筆記,乃至兵工管理和設計的主旨思想,終於在不少方麵都入門了很多。當然,在不少的地方,她還是要虛心的請教在兵器和火器方麵覺悟更高的不少人才。
在新朝四年這個夏季,除了各新軍主力步兵旅所屬的各級炮火外,獨立炮兵部隊從原來的僅僅一個重炮旅擴充為擁有三個旅五個炮兵團的獨立重炮師,在兵工體係的擴產補充後至新朝四年秋季擁有的重炮包括九十六門火炮全重在一千公斤左右的十三斤彈加農炮,一共編為兩個團。九十六門戰鬥重總千公斤級別的標準臼炮編為另兩個團,二十四門四千斤戰鬥全重的超重臼炮組成了單獨的炮兵旅。
“這些新造臼炮的定型理由有哪些?另外,為什麼選擇臼炮做為攻堅火炮而不是身管長一些的原有火炮?”柳香雖然原本對軍事領域是外行,但從保守的角度還是知道經過戰爭考驗的東西總是最可靠的。
辛春輝耐心的回答道:“攻堅火炮選型的事情我與師傅在很早的時候就討論過一些。長身管的重型火炮口徑往往不大,加工卻不易,這就大幅度的增加了製造和監造難度。我們用銅來鑄造火炮在很大程度上比鐵炮降低了難度,但身管多達千斤上下的重炮實際上也是如此。短管身的臼炮在同等重量的情況下隻要挖鑄造池就可以完成火炮的鑄造,同重量每一公斤炮身的總體成本要比加農炮節約折合半兩或五十斤米左右。這半兩或者五十斤米的成本相當於五個工作日普通勞動力所需要的工錢,這五個工作日的成本完全可以彌補一百五十公斤級別的重型臼炮炮彈同尋常十八磅鉛彈之間的成本差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