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淩晨攻勢(1 / 2)

辛春輝是炮兵出身,但在起事早期沒有多少炮火的時候當然也參加過不少步兵戰鬥。新軍早期的不少登城戰鬥如果不是依靠包括師傅在內少數人壓倒性的個人武力和裝具,即便是能夠在城頭落腳向兩端推進並消滅依托工事防守的敵兵也是很困難的。在缺乏炮火的時候,後來對於那些城頭工事之敵的選擇就是投擲爆破物了。

仔細思索了不少時候後辛春輝回答到:“如果敵軍擁有一支在物力火力乃至訓練等諸多方麵和我們完全一樣的部隊,並有完善的陣地,那麼就是持多支燧發排槍槍銃進攻也不是個好辦法,要付出巨大代價。即便是我軍來攻效果要比敵軍好的多,如果對手意誌足夠堅決也要付出兩倍甚至三倍於防守方的代價。最好的選擇是大部分人隻帶基本近戰冷兵器,甚至連冷兵器也不帶,隻帶馬尾投擲的鏈球雷與推杆雷。以爆炸類兵器的聲音和硝煙壓製遠處壕溝內的敵人,進攻的人中隻有少數專門的人攜帶多管燧發排槍負責清理壕溝內殘餘的對手。雖然即便如此進攻方的傷亡損失在硬打中同等條件還是要多於守方,但有可能把進攻中的損失代價縮小到對手傷亡的兩倍以內。如果想要損失小,除了挖壕用爆破武器在足夠物力對轟下沒有其他選擇。”

辛春輝的說法當然也符合劉洪濤的大致看法:在進攻戰中依賴直射武器的人海衝鋒是一個誤區,因為拿著槍銃就算衝到戰壕近前麵對躲避戰壕或居民點內的敵人還是處於敵暗我明的被動。在張海所說的另一位麵未來的近代革命戰爭中,也是無數鮮血的代價和教訓才換了步兵陣地進攻戰多帶手榴彈爆破兵器少帶槍械的經驗,但不論怎麼說,灘頭登陸場上的第二旅戰士們都不是眼前的敵人所能解決的了。

黑夜裏的陣地四周在經過了激烈的戰鬥之後似乎變的格外平靜,濃密的硝煙也逐漸隨著海風散區。

從黃昏到深夜的激烈戰鬥中陸地和水上投入作戰的六萬南九州為主的敵軍傷亡損失達到兩萬四千餘人。劉洪濤所率領的船隊及先遣部隊也付出了近四百人的傷亡損失,一百多人傷亡於水戰,一百餘人傷亡於登陸和灘頭的戰鬥,而在夜晚敵軍的突擊進攻以及石雨的攻擊之下也有一百五十餘名戰士遭受了傷亡。先遣登陸部隊的傷亡也超過了一成,這些戰鬥看似也並沒有輕鬆到輕而易舉的程度。但劉洪濤卻有一種感覺:摧枯拉朽的征戰就要開始了。或許憑借著上岸的這兩三千兵力就可以在整個九州島取得決定性的戰績。

海船上攜帶的大量炮彈特別是重型的臼炮彈因為時間的有限九月初五黃昏的時候從船上卸下來的並不多,上岸的火炮一共有四十八門銅鼎炮,四十八門重加農炮和四十八門輕加農炮,外加四十八門中型臼炮並沒有編製相關人員而是用於壽命替換。輕重炮彈一共按每加農炮六十發炮彈的標準五千七百多發加農炮炮彈,二百公斤級別的臼炮炮彈千餘發。還有足夠十次發射的銅鼎炮炮彈。這多達四五百噸級的各種炮彈還有規模不小的黑火藥讓劉洪濤有在天明時分取得重要突破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