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劉洪濤等人攻略南九州並抄掠大戶征繳錢糧的時候,周鬆並不趕怠慢,而是率領著攜載第七旅群及第八步兵旅群的龐大船隊沿著距離海岸不算太遠的地方以最快的速度借助還算有利的風向與足夠的人力向東航行著。大概不過四晝夜左右的時間就在九月初十入夜以前航行到了列島的心腹:江戶一帶的港灣外。
這幾天的大海上算不上風平浪靜,不過已經習慣了海上生活的周鬆依舊在思考和查閱著劉洪濤與辛春輝送來的九月初五櫻島附近海戰的作戰日誌,也不由的反思起來。
首先反應出來的問題是海戰教條中過於局限於在一裏以內的距離內開火,這還是在當年起事陸戰階段重視彈藥效率帶來的習慣。而在大海上,每門火炮實際上有著充足的炮彈,如果對手不是想與己方進行炮戰而是打算豬突近戰,那麼合適的開炮距離就不應該僅僅局限在一裏以內。一裏到兩裏距離之間,雖然麵對海船那麼大的目標也往往打不準,但哪怕是平均十分之一左右的命中率也足夠多命中對手一到兩輪了。
除此之外,南九州一帶的海戰也讓新軍主力部隊對這時代不少日本海上船隻的堅固度乃至內部的布置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周鬆看來:至少在二百至五百米的距離上,中型九斤彈長炮發射的六兩重鉛彈完全有能力穿透絕大多數日本海船的船艙並構成殺傷。理論上對手並不算大的小船在船艙內也會有壓艙物或為正麵抵擋。可實際上因為重霰彈彎曲的弧度,霰彈並不一定非要擊穿船板後再擊穿對方的壓艙物才可以殺傷敵兵。這些看法,入夜時分的時候周鬆就傳達到兩位旅長及所屬的炮手們那裏了。
“如果對方來的是少數大船怎麼辦?”也有的旅炮團團長提出疑問,而周鬆卻並不覺得這是個問題,回答到:“如果對方不是再像南九州那樣的船海戰術,而是僅僅以少數大型戰船為核心前來與我們交戰,旗船會用旗語告戒以實心彈進行傳統打擊的。”
在完成了作戰準備後,六月初十東麵的大海上日頭剛剛露出海的時候,船隊就已經開始向江戶以南的港灣內浩浩蕩蕩的展開了突擊。
為了強化海戰的效率,首先展開進攻的也是以周鬆直接率領“先遣艦隊”。
“先遣艦隊”除了配備了五十門重炮和四十八門重榴彈炮外,還攜帶了兩個步兵旅所屬的近百門中型九斤彈加農炮,百餘門第七旅和第八旅集結過來船隊所攜帶的五十餘門配屬給海軍的中型九斤彈加農炮。負責突擊的五十艘船雖然比南九州海戰時的登陸攻擊艦隊的火力配備稍差些,但每艘船也都配備了一門重臼炮以及四門可以部署在船頭或船尾同時向一個方向集中火力的加農炮。
江戶附近的港灣明顯要比南九州鹿兒島附近的港灣要寬闊不少,全速航行中的船隊依然以能夠進行更多變化的圓陣應敵準備應對各種隨時可能到來的威脅。船隊在全速航行中僅僅用了不到兩個時辰就在上午駛入江戶附近港灣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