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以前的整個古代日本史,幾乎同中原一樣在馬政建設方麵沒有什麼突出建樹。甚至可以說因為沒有長期大規模騎兵會戰的需求,在馬政方麵比宋朝還要差不少,唯一的大型馬場禦料牧場也多處於散養狀態自由交配的狀態。沒有足夠的去勢、繁育等方麵的諸多人才。這當中好一點兒的馬匹被不斷的挑選出來做為武士們的禦馬之後導致整個馬場種群的退化。
不過在這德川早期時代,日本的馬政還沒有像德川後期那樣退化到連中原民間土馬都不如的水平,這些旗本武士們起著的外國進口而來並不算多久的蒙古馬繁育的後代時,還顯得頗有威勢。這些精銳的武士也沒有一般日本足輕的身材那樣矮小,至少看起來不比長城以北的蒙古、女真等民族矮。乍一看起來:這千餘連馬蹄鐵都沒有普及的騎兵還頗有滿蒙之風,讓新軍戰士們不敢小瞧。尤其是在戰術運用上,這些敵騎也懂得集中起來進攻右翼一處比較集中的炮兵陣地的時候。
負責作戰指揮的王永原本打算停止炮擊,近戰的時候也有所保留,目的是不讓敵人被嚇跑,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也不得不至少在敵騎進入有效射程範圍內時展開全力射擊。兩裏內的大概三分鍾左右敵騎衝擊距離內,四十八門長炮先後打出了近五百發左右的加農炮彈。盡管麵對的敵騎是十分鬆散的目標而不是大規模的後金女真士兵那種長縱隊,也將上千敵精騎當中的近兩成敵軍打落馬下。
幕府此時的精銳武士還是體現出了遠強於一般武裝的傷亡承受力,在短短的時間內不斷有人落馬的情況下依然敢於冒著呼嘯而來的炮彈展開著猛烈的衝擊。吸取了當年長篠合戰之時的教訓,這些馬匹平日裏也經受了足夠的適應火器的訓練。
不過當騎兵逼近到距離新軍部隊主陣地大概三四百米左右的時候,一團團細小的白煙從新軍陣地上升起,那似乎是火銃發射的征兆。一般情況下:在這麼遠的距離上就開火除了證明這群“鐵炮手”是菜鳥以外什麼也不能證明。在越來越精確的炮擊之下感到了巨大壓力的德川家精銳武士們也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取勝希望。
可在短短的轉瞬間之後成片的人馬哀號之聲,瞬間就打垮了剛剛鼓舞起來的這些信心。上岸的新軍部隊第七旅和第八旅的先鋒加強營乃至炮兵營外每個步兵旅還配備了二百名左右的線膛火槍手。這些手持精製線膛槍的射手因為比較遠的有效射程同炮兵部隊集中安排到了大致的位置上。配屬給第八旅先頭部隊的二百名線膛精確射手在第一輪的開火中就彈無虛發的將近二百匹衝擊而來的敵騎打落馬下。不少的馬匹終於意識到了巨大危險,開始徘徊不前起來。也有一部分勇敢的騎馬武士全力的控製著自己的馬匹向前衝擊,可不過二十多秒後的時間當殘餘的敵騎剛剛逼近到二百米左右的弓箭襲擾距離的時候又一輪彈無虛發的線膛槍銃開火又把近二百名旗手打落馬下。至此,來襲的千餘名武士甚至沒有來的及射一箭就在猛烈的槍銃火力下付出了過半傷亡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