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治安鏖戰(二)(1 / 2)

舊曆十月,北九州的秋收已經過了一個月,整個九州島上大部分地方的秋收已經按時完成了。在中原漢地,即便是平時,以各種方式或軟或硬的抗租抗稅是很普遍的現象。通常五成的租稅隻能收到三成左右,不少大戶想出各種辦法在其他的方麵巧取豪奪才有可能獲得尋常農民一半甚至六成的收入。而在這日本列島,多半地方農民們似乎對每年交納過半的“公糧”習以為常。隻有在災荒或極為不好的年景上麵還要巨額掠奪實在過不下去的情況下才會有所謂的“米騷動”

新朝大軍對於當地算是“野蠻的外國入侵者”,即便在並非直接有國恨家仇的下層,對這些外來的人不滿的人也大有人在。可是在得知隻需要交納四成公糧還沒有其他雜派,貧瘠一些的地方還有減免並且沒有多少力役的時候,在民風不是特別強悍的關西不少地方或軟或硬的對抗就並不算多了。這些在當地人們看起來“完全可以承受”的負擔似乎同樣是一種義務。有近一半的地方竟然像往年一樣順利的按時交納了公糧。

但對於一些流亡的武士乃至落魄的城鎮舊貴來說,生活算不上是從天堂落到了地獄也算的上是從人間墮入三惡道一般的難以令人接受了。這些人也成為整個九州躁動不安的主要力量,並帶動著超過三分之一的鄉村成為了“硬地”,農民們在舊武士的帶動和慫恿下不但成為了重要的“遊擊根據地”,還成為“抗糧”最為嚴重的地方。幾名官兵或者十人以下沒有武裝的“他鄉日人”會被武裝起來的村莊拒之門外,而大部隊前來征糧的時候這些地方又往往裝做不通口音語言軟磨硬抗。

對於這樣的地方,新朝主力就像在中原內地很多地方一樣:對於這些硬地,沒有時間做低效而難度要求頗高的政治工作,而是進行掃蕩和抄掠,以暴力的手段做為回應。

淩晨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初冬陰冷的丘陵間閃現出第二旅三營兩個步兵班的二十餘名官兵身影。哪怕是對於處理一個方圓半裏左右的小村莊而言,二十餘人也顯得太小了,因此戰士們根本沒有打算進行什麼“圍殲”,而是直接將幾十個火罐扔到了小村莊的各個角落裏,在燃爆聲中大火很快就蔓延起來。驚慌失措的人群有的葬身於煙塵火海之中,但更多的則向四麵八方逃去。日本的鄉間也如同不少城鎮一樣,因為少有政權管轄不到的灰色空間也少有土匪的存在,村落也往往是開放性的,這也讓大部分民眾得已逃脫。

但不知什麼原因,這小村莊裏竟然秘密雲集有七百餘名擁有不少鐵炮弓士以及長槍的敵兵從四麵八方向戰士們圍攏過來。上百支鐵炮和上百支弓箭射出連綿不絕的箭彈也向戰士們襲來。當場就有超過一半的戰士中箭或中彈,型號精良的鎧甲免除了絕大部分戰士們的傷害,隻有一人因為頭部被流彈擊中一陣眩暈昏迷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