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治安鏖戰(三)(1 / 2)

經過不少實戰的鍛煉後,為了近一步強化各堡壘的應急反應能力,每個堡壘排群都配備了二十匹馬左右用於應急情況下的通信聯絡和增援。這樣就可以做到在觀察到戰事或者救援信號後的二十分鍾左右的時間內就以馬匹攜載戰鬥人員趕到交戰地點。

配屬給第二旅群並登當九州的馬匹雖然比日本的本土馬及官馬好一些,大多也是輕型馬,緊急的情況下這些馬馱載著上百公斤全副武裝的戰士們進行一二十裏的長途奔襲的時候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有大量損失和脫力,但為了避免新軍主力部隊的重要裝備被繳獲,新軍的上層卻認為這樣做是值得的。馬匹在各個據點的逐漸推廣大大的強化了占領軍的反應能力和控製力。

第一次在掃蕩村莊的任務中遭到圍攻的分隊級別官兵雖然在殘敵的突襲下付出了幾乎全員傷亡險些大部分被俘的代價,但是在周邊視距內堡壘群派出的騎兵快速反應分隊的快速支援下,不僅給予伏擊的大股敵軍以重創,而迫使那些打算逃亡“硬地”中的當地民眾不小的報複和代價。

就這樣,從舊曆九月中旬逐漸展開的“九州治安戰”整整持續了近兩個月,殘敵最終隻能像抗聯那樣利用少數山林中的密集儲備營地過活了,而根本難以有效利用人煙稠密地區的村莊。因為一旦新軍主力部隊遭遇到大規模的襲擊,方圓三十裏內的居民點除了對新軍的任何要求都百依百順,不少子女送入“公學”的“治安強化地區”外,都要承擔不小的代價和報複。在殘酷的現實與利益上的考慮麵前,終於開始有不少的村落能夠站在新軍一邊進行自保,抵製為山林中的殘敵提供支持了。

而在鞏固了核心地區的占領和控製之後,上百人的討伐隊開始利用各種零星的線索對人煙稠密地區臨近地方的山林展開清剿,迫使殘敵隻能逃遁到難以有效展開隨時的夜襲,需要長途的行軍才能展開進攻的山林深處之中去。

按照中原不少偏遠地區的經驗,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必然會有不少叛逃的殘敵可以提供一定的線索,以利於進一步壓縮頑敵的空間,通過經濟和政治上的惡性循環最終壓垮頑固的對手。

不過日本文化下的抵抗武裝終究同舊時的中國大為不同。在艱苦的環境下,雖然有不少的殘敵最終選擇叛逃,但是想獲得這些山林中敵軍的線索卻難上加難。遠遠沒有像張海所講述的異位麵史詩中後期抗聯鬥爭時那樣叛徒層出不窮,民眾雖然多數不滿占領軍,但在利益誘惑下的內線也隨處可尋。

除了治安戰戰事的頭一個月在新軍堡壘政策和囚籠政策的逐步完善下占領區的抵抗活動逐漸減少之外,到了舊曆十月冬季來臨後各處的暴動與抵抗始終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線上,卻不曾真正的被消滅過。

而在這兩個月的時間內,日本本島乃至其他地方上更為詳細的戰報也逐漸傳了過來,六個步兵旅群的部隊在海上力量的配合下經過兩個月左右的時間也基本鞏固了各地的核心人員密集區,但是在九州以外的地方。或許是殘敵的活動空間更大,也或許是關東一帶的整體民風比九州更為強悍,占領區的抵抗活動減緩下來的速度也要慢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