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綱趙宇等人的事情出了之後,張海回到南院同柳香以及身邊的小女孩兒們思考了很久,最終還是決定不對現有的政治機構做大的調整。
張海的第一反應曾經是拆分各總局還有機構的職能,使其形成像後來現代政權構架那樣很多部級機構組成的中央機構。但是思考再三,這個選擇還是最終放棄了。
應該說傳統舊時的三省六部製能夠延續多年其核心不變,當時製度的形成還是有一定深思熟慮的。
如果用清朝這個發展很成熟的少數民族王朝兼君權王朝來類比並非由官僚階層主導的傳統新朝:用於限製皇權的三省在曆史的演變中最終被廢除,最終由類似軍機處、上書房之類駐在宮內完全依附於皇權並受皇權控製的秘書機構真正掌握,六部直接對皇權負責。這個機構運行的前提當然是帝王如清朝帝王那樣有做總經曆的覺悟,而不是僅僅做個甩手掌櫃。想什麼時候上朝就什麼時候上朝的幕後老人。
因為利用孤兒女童之類可靠性極佳的真正秘書機構,外加完善檔案製度的建立,再加上曆朝曆代不可比擬的神話權威,新朝宮內處理政務的能力遠非秦始皇或者清朝這樣的王朝可以比擬。吏部的職能直屬皇權,刑部的職能直接由內情體係負責,類似現代軍隊“總參”或舊時的“兵部”也因為規模並不龐大而直接隸書於皇權。真正在外,並且比較重要的機構就隻有接近於過去禮部的文教總局、工商總局,半內半外的皇城院牆內由內情與柳香等人共同負責的“戶部”及兵工場。
這些在外機構當然也可以完全再進行拆分,可如果這樣一來:皇權要直接管理和監督的對象就是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權力核心,不是更容易而是更困難了。在非要害的領域內,還不如將權力集中到少數幾個大部有利於管轄和監督。最早的時候,丞相一職的設定估計也是因為那個時候的人們就意識到監管少數人或部門要比監管多數人湖部門容易的多。隻不過包括很多要害部門的權力機構如果隻靠一兩人負責,就會有威脅皇權的問題。,
因此,張海最終沒有調整文教總局和工商總局的意願,而是考慮到日後的推廣,把文教總局僅僅該為文教部,工商總局改為工商部。
戶部類似職能屬於次要害權力,最終由田彥所率領的內情和田賓所率領的外情分控,內情掌握國庫與支出;外情掌握以治安軍為核心的各省行政統計。
軍隊屬於核心要害權力,由劉洪濤、宋子悅、柳香分掌作戰、訓練管理、核心兵工及後勤三個方麵。
如此,除了強勁的宮內首腦機構,新朝政權實際上分成內情部、外情部、工商部、文教部、兵工部,軍部、作戰部七個部門。以宮內及內外情報體係貫穿其餘五個部門,形成一個稍有等級次序之分的重要中央體係。
張海的核心弟子乃至學塾弟子當中很多在軍隊中任職,因為如果不如此就無法進行有效的主力部隊訓練監管。當新朝四年初夏的北京之變帶來大量擁有忠誠信仰並願意接受海外征戰考驗的人才湧現後,新軍主力部隊對這些人才的依賴也就大幅度降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