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十路突襲(1 / 2)

李倧當然清楚朝鮮北部各道邊境以及臨近日本的南部各道沿海有不少戰備程度稍好一些的軍隊,整個朝鮮的軍力在幾十年前經曆過倭亂又獲得明朝不少幫助後提高了很多。但也深知:以這新朝主力部隊強悍的戰力,隻要來襲的軍隊超過五千能夠形成基本的戰陣,那些勤王大軍若要前來也絕對是以卵擊石,不過是方便了來敵更輕易的消滅朝鮮抵抗力量罷了。

或許是平日裏對抗演練或推演的時候楊波養成了一種以最壞的情況來考慮問題的習慣,對於朝鮮各地的勤王大軍會不會前來受死實是沒有任何把握。

詳細的曆史不是新軍日常軍政教育的重點,楊波也不知道當年靖康時期的宋軍勤王大軍有沒有同來敵拚命,因此在如何吸引敵軍來攻的問題上楊波也決定采用戰前商討出的冒險備選方案了。

攻略和抄掠朝鮮王京的作戰行動成功後,舊曆臘月初三,第六旅就迅速展開了向整個朝鮮中東部的十座城池的進攻作戰行動。

目標分別是寧邊大都護府、平壤府、黃州牧、海州牧、開城府、原州牧、忠州牧、清州牧全州牧、羅州牧;

進攻每一處要地的軍隊,隻有經過加強後由步兵連升級後臨時編組的五六百人左右的步兵營規模的單位。每個步兵營臨時形成四個百人規模的作戰連,而連以下則由班擴充而成的分隊做為主要的作戰單位,另配炮兵連及必要的軍官勤務單位。

按照這個時代的一般軍事經驗,三千人以上的步兵或者一千人以上的騎兵是形成最基本戰術單位的最少人數,這樣的兵力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兵力眾多一方箭矢投射火力從四麵八方形成包夾帶來的威脅。如果少於這個兵力,就算是再怎麼精銳的強兵麵對規模龐大的大軍很容易被夾攻吞沒。

這個道理適合於冷兵器時代的部隊,不過卻並不適合於如今的新軍主力部隊。自從幾年前之前開始,密集的單兵火力和足夠的支援火器能夠使新軍主力部隊以看似單薄的單排迎敵作戰,作戰隊型的正麵人數密度僅為一般冷兵器部隊的十分之一或者較強冷兵器部隊的五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五六百人的“小營”就能成為迎敵的最基本作戰單位了。

也隻有給朝鮮各道大軍“新軍主力部隊兵力嚴重不足”且“用兵十分托大”的印象,才有可能吸引敵軍重兵集結起來同新朝主力部隊決戰,盡量減少控製整個朝鮮半島的時間和麻煩。

過於深入朝鮮半島東部山地的鹹興府,江陵大都護府則因為冬季冰期的原因暫時不成為第一波的進攻目標,也讓殘敵有集結兵力的地帶。而沿海的慶尚道慶州府等地則屬於利用水路機動或是調動駐日新軍部隊隨時可以支援的地區了。

而這樣托大的分兵進攻戰略自提出後楊波本人也多少有些疑問,覺得風險太大了,尤其是平安道乃是整個朝鮮北方的軍事重地,再加上鹹鏡道的鏡城都護府、北清都護府,北路部隊將麵臨太多的敵人。總共一千幾百人的兩個營步兵部隊就顯得過於勢單力孤了。因為對朝鮮軍隊的戰鬥力並不能真實了解,所以楊波並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