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軍以弓箭而聞名,在戰士門於百步外開火的時候,往往城頭上火力範圍內的上百弓手也時不時的以弓箭還擊而來。隻是城頭上大部分朝鮮朝鮮弓手所用的弓箭卻是三五鬥水平的獵弓,隻有少數軍官骨幹摸樣的人才能開的料類似後金軍隊那種正常水平的戰弓。朝鮮軍所用的弓箭也同當初的後金軍差別很大,大多是輕箭支射。在八十到百步左右的距離上即便射到頭盔甚至麵甲乃至金屬包裹的手指上也很難造成多大威脅。
在百步左右距離上,敵弓手實戰平均水平命中精度相差三四倍,如果按麵積算同新軍主力部隊的火槍手相差十倍;再加上威力上的區別帶來有效殺傷區域的大小不同,再加上不少的箭矢會被躲避掉。有效殺傷率上的差距達到五十倍上下的樣子。
最初的時候,城頭上兩倍以上於戰士們的弓手以及數倍的射速也給戰士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大概不過半個時辰左右的時間內從城頭上輪番負責開弓放箭的敵人在上千個垛口就以三十萬支箭給城下的戰士們帶來六十餘人的傷亡,傷亡的人有一小部分是被城頭上的精銳弓手命中了頭手負傷,但更多還是眼框附近的區域負傷。而城頭上的敵人在對射試探中在五萬多發槍彈的威脅下傷亡了五六百人。或許是城頭上敵軍的箭矢消耗較大,又或者是在對射中的傷亡給予守城之敵以一定程度上的震撼,再探頭探腦向外放箭的敵兵漸漸稀落下來。
以正常模式的火槍兵同依托城頭的敵弓箭手展開的對射在孫宏亮看起來是一場極不成功的戰鬥。不利用早已填裝好的彈藥進行猛烈的打擊而僅僅以傳統火槍兵的方式與弓手展開對射,也就是屏障著自己部隊在訓練和防護等方麵的優勢才勉強獲得一比十左右的損失比,是有些得不償失的。
不過,這也讓孫宏亮大致對城頭上敵軍的戰鬥力多少有了些了解:這些守軍中雖然有一些還算合格的精幹,但整體水平上隻是比前明二流軍隊或普通民團武裝在射術上稍好一些而已,如果在城頭上展開猛烈的突擊作戰,應該比對付過去一些比較頑固的敵人容易的多,損失比也會比那些戰鬥改善很多。
此時平壤城城頭上的朝鮮軍卻也通過之前的對射戰鬥對城下的強敵人有了大致的了解。
“這些強敵的確精於火器且戰鬥強橫。但是人數上也太少了,又沒有紮下像樣的營壘。如果他們在傍晚的時候還不退卻。我提議趁黑夜來臨的時候派遣城內精幹下城對城外的強敵展開一次突襲。好讓那些人不敢如此的托大。”守城的朝鮮武將說道。其實在他的心目中白天出城反攻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敵兵雖然強悍,但以這麼少的兵力就想對整個平壤府展開圍攻就是自尋死路了。
為了避免夜長夢多,當舊曆臘月初五的夜幕剛剛降臨的時候,做好出戰準備的八千餘名平壤守軍就利用數百條繩索從不到一裏區域內的城頭上滑行下來,向百步外新軍主力部隊兩個排戰鬥群大概百餘人左右的新軍主力部隊官兵在白天構築起來的臨時陣地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