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公有經濟(二)(1 / 2)

這時候,還有一個勇敢而聰明的孩子忽然說道:“還有聖主的親人們可以分擔這些。”

張海聽到這話想到了自己的兄長,當然也有柳香等人,思索了片刻後說道:“有些親人當然是可以信任的,比如我的妻子香兒,除了我所了解的人品之外。也是孤兒出身,沒有強大的外戚,這就是重要一個因素。但我們新朝立國之初這則是一個特例。大部分情況下,皇親國戚做為一個階層,做為一個整體是難以擁有足夠的責任意識,也是難以信用的,這個道理其實古人就明白。信用親人,其實是整個社會無奈之下的一種選擇。”

張海接著繼續與這些剛剛完成了全麵文化課訓練的小女孩兒們相互討論了很久,大致了解到這些孩子雖然年紀並不大,但是在自己的開導之下也已經明白了不少的事情。從能力上說完全具備處理一些輔助奏報方麵的事兒了。

可張海還是覺得應該讓這些孩子多見了解一些東西。畢竟四歲的孩子雖然開化了懂事兒了,可見聞與經驗的積累,還是有些少。

不過讓張海大鬆了一口氣的是,在新來的這一百多個小女孩兒完成了初步的文化教育和訓練之後,負責教導這些孩子的李千蘭楊思等人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與時間用在日常奏報的處理上了。

閑下來的時候,張海也從身邊的小女孩們那裏接到了幾件比較新的奏報。

這些年下來,李千蘭與楊思等孩子們對於張海的所想所思也多少有了幾分了解,臨時直接送到張海手中處理的奏報,多半不是什麼好消息。

“今天蘇州府南京府內製鞋、製針、染印、裁縫等七個行業裏的行會都派人去工商總局馬輝門前請願去了。馬輝覺得一些事情不是他能做主的,在接待那些人的同時就把奏報以最快的速度送了過來。估計還沒有過去半個時辰。”楊思走進來的時候就迅速把這件事情大致的講了講,同時把這份快報送到了張海的手裏。

“請願?這倒是有些新鮮了。不過憑我的了解,我們在東南之地也有幾年時間了。新朝不同於前朝的事情是廣為人知的。我看這些人不會有這麼大的膽子吧?“張海卻有些輕鬆的笑道,同時在翻看奏報之前也猜了個八九不離十。

“那些人當然沒有當街鬧事的膽子,隻是又知道我們新朝的規矩不敢公然去馬輝那裏走後門或走側門,就隻好裝扮成尋常上門的客人直訪工商總局的正門去了。”楊思也笑著解釋道。

事情的原委張海在粗粗看過奏報之後也略知一二了。

新朝官營經濟單位自前年開始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每一個企業的管理崗位不再是官職,企業也不在是有破產裁員增員局限的永恒固定單位固定崗位。這樣一來,雖然相比後世比較現代化的民營經濟單位好象還缺少一個對負責人的高薪利益刺激,但在實質上:即便是日用消費品領域的新朝公有單位,也可以把“官”字去掉,成為相當程度上的真正國有經濟了。遠非傳統舊製度下的官營經濟或者近代那些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單位可以相提並論的。相比之下,這時代的大多數民間經濟單位擁有更多的家族與集體色彩,在產權關係與管理上存在的問題更大,更不要說規章製度的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