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也客氣的說道:“新軍中雖然也有槍矛之術的訓練,但隻是做為十分次要的方式來練習的,不過是讓尋常官兵在普通人麵前多些反應能力而言,可無法同職業武師相比。”
張海其實說的也是實話,戰時的條件下步兵除了基礎紀律訓練以外的技能訓練最多也句十個月兩千個小時。排除火器弓箭文化學習這些主要的項目,能在近戰拚刺上花費個幾百小時的練習時間就不錯了,最多相當於幾個月的習武時間。
在這麼短的時間根本無法全麵的掌握槍術的全麵基本功,主要方向是在幾個簡單動作上訓練官兵們的條件反射以及小組配合,最大限度的在擁有戰場壓力的情況下也能發揮出一定戰鬥力。
不過話雖然這樣說,但是在能夠自選兵器和自選運用方式的情況下,張海在力量與身材上的巨大優勢足以彌補武藝上的欠缺了。
如果說僅憑身材力量,在技藝淺薄的情況下隻能讓張海的徒手搏鬥能力相當於這時代的準一流的高手或者現代社會下的二流博擊運動員。那麼在使用器械的情況下,力量和身材的優勢就必將充分的發揮出來。
張海在這方麵還有不少的切磋經驗乃至戰場上的實戰經驗,因此雖然通過對方的自報知道這是一位練習槍術很久的武師,恐怕也相當於這時代的一流高手,但壓力就比徒手交鋒的時候小的多。
張海沒有選擇自己攜帶的兵器---那根似扁擔一樣重量的麻杆“木棍”。這裏的木殼外皮之下麵包著三棱軟鋼長劍,在這種性質的比武中很容易造成傷亡,也容易漏餡。而是向比武台四周看了看,不出所料,十八般兵器雖然不全,但比如木杆、木棍、刀槍劍還是有的。種類不多但是規格卻有一些。
張海選了一根長度在兩米七八左右的白蠟杆,這木蠟杆顯然也是訓練用的東西。前麵包著防止破損傷人的銅皮,重量同這個規格的長槍差不多大概三斤左右的分量。一般來說用於格鬥而不是陣戰的長槍,對於尋常身材的人來說這樣的重量和長度是最合適的,長了就有過沉或不靈活容易近身的毛病。
看到張海沒有選擇那用於小陣戰的丈二長槍,那名叫做石壘的武師就多少減輕了些壓力。要知道兵器是否合用,都是同人的身材相關的。像張海這個身材如果選用丈二長槍雖說長了些,但也未必在單打中不合用。
不過當張海又選了稍短一些的兩米六左右的白蠟杆的時候,石壘就有些莫名其妙了,不過想了想還是坦然道:“既然這位朋友有些疑慮,這樣也好。我就用你拿來的這件白杆來比試吧:“
“這兩支都是我用的,我怎麼會那麼小人之心。”張海坦然的笑道。
“一個人用兩支長槍?”石壘有些奇怪了,不過心中也安了下來:看來這個人真是外行,別說兩支長槍,就是雙刀雙劍之類往往也是比較不實用的展示性兵器。有效攻擊的速度並並不比單刀單劍大,還不如刀盾劍盾更為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