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規模戰事結束足有三個年頭之後,不遜色於舊時盛世水平的工商業潛力在新朝不同於舊王朝的執政能力下,所提供的財力真正的顯現出來。聽到更確定的報告,張海也更加確信:如果新朝七年的政策有所轉變,那麼包括日朝等地的殖民收入在內,可比價格的財政收入將再上一個台階達到一億六七千萬兩上下的樣子。
即便那個時候要維持人均四年水平的人均教育開支,也幾乎能夠在無需向民間貸款的情況沒有超過千萬兩規模的赤字,基本保持收支平衡了。這就為完善內陸交通的設想提供了足夠的保證。水利當然也需要大規模的投入,但是在張海與眾弟子們商討時仔細權衡思索後,覺得這方麵的專項開支壓力並不大,這涉及到農村基層的組織力問題。
這些事情更有效率的解決辦法是完成有效的基層動員,組織人力物力去做這些事情。
不過新朝這幾年來的經曆讓張海對於全國多數地方的公安軍縣營在這方麵的能力並不報太大的期望與信心。在教育普及還沒有達到相當程度的時候,鄉村權益意識也有所不足的情況,這方麵的弊端與問題可能會有多少是兩世為人的張海能夠想象的到的。
相比之下交通建設雖然也存在這方麵的監管問題,但如果在沒有現代那樣的維護需求的壓力下,資金的使用效率就要高的多。而且不管在哪裏發展工商業,或糧食救濟、疏散人口,幾乎都離不開交通條件的改善。
“我不讚同大規模的新修道路。全國陸路驛站將近一千三百餘處,估算驛路官道總裏程一萬八千裏左右,這些道路理論上是車輛等大型物資可以通行的地方,但是很多地方的道路都有失修嚴重的問題。從工商流通發展的角度看,首先完善這些驛路的全麵整修與整改,完善驛站與驛路其實應算是當年新朝在下一年的首要了。常言說‘百裏不販樵,千裏不販粟’。如果各省驛路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浪費率,那麼道路兩側四五百裏範圍內展開,就能覆蓋全國大部分人煙地方。這樣的道路運輸網在短期內應該是足夠的。今後工商業有近一步的發展,我們沿驛路的主要方向再展開軌道運輸的常識。並不急於在短時間內進行新朝四年那樣的京城至遼東的交通幹線建設。”李千蘭大多數時候在張海身邊,除了行軍打仗以外算不得行萬裏路的人。但是這些年來處理無數奏報的經驗使得剛剛到了少女之年的她,在有關全國基本信息的了解程度上,恐怕要比文教部的劉棟了解的更多。
張海聽到這些話自然而然的繼續思考下去的時候就發現了問題的所在。
以前的時候,張海對於“隻建設不維護”的慣性有些不理解,而現在卻有些理解。為何道路養路的弊端自古以來那麼大?為什麼“隻建設不維護難維修“的問題在整個古代曆史上從市政到交通都很難改變,就算是王朝興盛時期也是如此?建設一個工程需要多少費用是可以大致估算的,而維修和維護一個工程需要多少費用?這當中的變量就有可能更大。在建設方麵,如今的張海也算是半個行家了。什麼規格的車船、什麼規格的建築大概成本多少,主要成本在哪裏心中多少有個譜。但是:城鎮排水係統的維修需要花費多少錢?維護一年大概又要花費多少呢?整頓全國驛站驛路按照什麼樣兒的標準來,經費又是多少?這些沒有定量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改變的東西或許有著相當經驗的內行在經過一定調查之後才能得出結論,可它卻很難為不相關的行政負責人甚至張海自己所熟知,那麼這些有關維護維修的領域就會產生很大的弊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