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張海命身邊的親衛連戰士打開一個小箱,裏麵裝著不少如同地契一般但似乎印有複雜圖案的紙票,說道:“西南一帶銀錢匱乏,這梧州又是廣西境內的我第一次露麵的地方。因此這筆生意當然不能像商人那樣做了。這些紙票,當是我向梧州百姓分發的福利。凡是在場的,大家排好隊每人兩張,一種一張可以用於購買防蚊紗帳,而另一張就可以從任何一地的官家那裏購買一石糧食,或者抵消一石糧食的稅收。州官大人?不知道這個主意可行否?“張海笑著像李文遠笑道。
李文遠拿來了這些新朝製作的銀元券仔細看了看,鄭重的回道:“這紙張的質地至少在我們當地是很難製作出來的,更別說這複雜圖案刻章的複雜性。在這裏我可以鄭重承諾:新朝朝廷絕不會以種種理由和借口以假幣為借口搪塞這紙鈔的流通。當然,那些顯而易見的偽鈔則另當別論。我會在衙門前發布相關公告,大家完全可以放心!”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紙幣最早的國家,可是紙幣的信用卻一直不怎麼樣。雖說新朝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朝代,可是對於這紙幣的前景就是張海自己都有些憂慮,更不要說是邊遠地區的一般民眾了。除了讓政府承受一些可能的風險負擔並在最初的時候讓利於民做為取信以外,張海想不到什麼辦法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確立這種紙票的信用。而且不同的是新朝的紙票並不是硬通貨替代品的存在。推行紙幣的時候並沒有像很多政權那樣同步的沒收或廢除金屬貨幣。這些承諾與好處組合下來,再加上張海與新朝本身不同於以往政權的巨大威信,才使得梧州趕來的民眾不在有什麼疑慮,在張海身邊戰士們的約束和管理下盡可能有次序的完成這些禮物和紙票的發放。
幸好這梧州城不算大,城區內人口不過萬餘,能夠問訊及時趕過來的人不過數千而已。這才讓張海身邊的戰士們僅僅花了不到一個時辰的時間就完成了財貨的發放工作。
張海沒有住在梧州府地,隻是在城頭上建了臨時的行營而已。當夜晚來臨的時候,一個身高同張海近似,麵容卻大不相同的人出現在營帳內,那正是白天在梧州的民眾麵前拋頭露連的那位曾經參加過新朝三年盛京之戰的張海替身。
自從新朝六年夏秋張海接連不斷的遇到危險以來,對於自身的安全張海注意的就要比過去多多了。這位沉寂了幾年的“替身”在出巡的時候就被帶了出來。如果按照傳統的眼光來看:張海的這位替身很不合格,身材都稍有出入,並且容貌氣質完全不像,使人們很容易能夠分辨的出這與張海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不過對於張海來說,這樣的人也才能在相當程度上的保證安全並且滿足所需。
“這次西南之行,危險實際上很大。我們在梧州第一次露麵沒什麼,之後如果沒有必要,你就不要再露麵了。這次回來之後你也可以在宮中有個正式的職位,反正身邊的親衛連戰士也大多認得你。”張海權衡了再三,還是覺得即便讓替身去幹這“親民”的活,所冒的風險也有些大了,實是有些不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