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新朝成都(1 / 2)

大戰初定早期,雖然川蜀一帶經濟並不理想,但這裏的治理是新朝比較重視的一環。在張海看來:全國統治最為容易經濟也最發達的地方實際上是以水運網為依托的江東地區及運河兩岸。

新朝依賴隨著沿海運輸的發展,運河的地位有所降低,可政治聯絡與軍事調動等方麵的作用依舊在。

整個兩京十三省實際上有兩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一個是嶺南廣東,一個是川蜀。廣東等地的離心力比較強,麵對的考驗也比較多。但是當新朝的政治軍事中樞確立為江東一帶的時候。珠三角在經濟與政治上在海運發展起來後同江東的聯係更為緊密了。

通過以人力螺旋槳為依托的快船,大軍或人力沿海往返一趟也不會超過半個月的時間。而從京城到川蜀,不論從哪個地方走都要經曆大量崎嶇的陸路,單行程至少要一個月的時間,往返則要兩個月的時間。驛站和驛路另論,但也通常的複雜信息也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往返一才。

因此:在成都負責成都城乃至整個川蜀腹地治理的人正是過去新軍隊伍中表現十分出眾的第三旅先鋒營營長王光。

像這樣可靠而優秀的人才,張海原本是打算協助劉洪濤用於新建步兵旅的編練的,至少也應該是一名主力旅的旅長。不過權衡再三,還是決定將王光調任川蜀腹地擔任這裏的軍事守備及成都城的治理。

王光也沒有辜負張海的期望。在天下基本太平的三年時間裏,雖然蜀中麵臨的殘敵威脅最大。但是王光對於成都及其臨近地區的宗族勢力並沒有像其他不少地方那樣展開大規模的清洗。除非是那些到了天下初定的時代也打算頑抗到底、為了自家的利益而不遵從新朝政策政令的人。

在成都及其附近的鄉村一帶,他利用少數頑固之人那裏抄掠所得的財富更多的是通過廉價贖買,“一手持槍一手持財”的方式完成了川蜀一帶的土地整頓。

這樣的政策再加上義務教育入學新童集中於成都省城,大量的農村資本與人口在這相對封閉的川地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外逃,而是不得不湧入擁有王光所在的川蜀一帶的政治中心成都。因為在這新朝之中相對較寬鬆的政策,不少其他地方逃入川蜀的人除了少數心懷不軌的人遭到打擊之外也大多湧入了城鎮。

土地重新分配之後川蜀一帶的生產也有了相當程度上的改善,主要是在不需要承擔私人糧庫的積蓄浪費之後農業負擔有所減輕,廣大中下層也有了基本的口糧用於幹活。當然這種改善相比其他各省的不少農村並不算十明顯。

而在另一方麵:以成都為核心的城鎮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裏。城鎮的脫農勞動裏總規模就增加了一倍左右。成都與其周邊不少的縣城也開始像江東的不少地方那樣有了雖不算繁榮,但還多多稍稍顯得熱鬧的城鎮經濟。

衛生等方麵的改善是王光在思索了很久後所放棄的,因為那必然要消耗和占用大量的資源。隻是加強了城鎮內排水係統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