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對於新軍內部的不少規矩還有張海本人多少有一些了解。因此在安排日程的時候除了主動商量與張海在下午自由活動的時候來到這成都府學視察外,沒有告訴學校裏的任何人張海將要來的消息。至於王光自己,早已是這成都府學城裏見怪不怪的常客了。
成都府學城方圓不過兩裏左右,而且這時代要想建造安全的高層建築成本與時間上的問題太大。但五萬餘學生大部分時間在這裏住宿和上課的時候也並不怎樣顯得擁擠,甚至還有不少空出來的地方做為操場。這當中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入學的孩子們年紀還都不大,身材要比成人小上許多。二是宿舍並非是類似後世學校裏的那種宿舍。為了方便對學生們的生活管理,采取的是“大通鋪”就像很多地方的軍營一樣,這也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空間。
府學裏的教學樓和宿舍雖然沒有後世的那種現代化水平,但也多以兩層為多見。兩層建築是成本上的一門檻,效費比上顯得的最高。新朝時在城鎮內的不少建築尤其是同新學相關的也大部分都是如此。
教學樓與宿舍沒有大戶人家房屋院落中所需要的各種修飾,以盡可能簡單整齊的方式排列,給人以嚴肅之感。
在這自由活動的時間裏,有人丟布袋、有些內向的孩子蹲在屋簷下,但更多的人則是被著一根根竹筒相互追逐著。嘴裏模擬著火銃開火時那種“砰”“砰”的聲音。還有一些聯絡時的喊話聲。
“孩子們這些道具不像是自己找的,難不成是學校裏準備的?”張海詢問道。
“是學校裏準備的,這些模擬槍銃的小竹筒也都是按照主力部隊的一般規製確定,還裝有模擬的瞄準裝置。此外還有不少模擬抬槍和線膛槍的東西。這些竹槍都可以像兩宋時的突火槍一樣以少量標準劣化版本的火藥進行不裝彈發射。還有一些用於模擬套管鋼矛近戰類的東西。城外還有養豬的地方,殺豬的時候也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王光說道。
張海看到這些就想起自己那不論前世今生都有些蒼白的童年。在前世,學習成績或準確的說升學率與考試成績是一個學校工作的考評重點。這時代過去的書院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
張海參考近現代曆史對教育的理解雖不能說透徹,但也更廣泛和明確一點:那就起源於普魯士的現代學校教育在最一開始的時候是以軍事目的為服務的,逐漸擴大到了改造人本身價值觀的作用。
王光的用意張海也很明白,那就是從兒童時代培養對戰爭和軍事有興趣的人,尤其是新朝的這最初幾屆,很有可能會成為下一次遠征作戰中最重要的預備兵。
張海有意的換上學校裏二線工作人員的服裝來到了孩子們所在的校園裏,不過還在初小的孩子們對於這些“大人”也是多少存在著一些敬畏之心。
當張海來到一群在樓梯口擔任“防守”任務的孩子們麵前時笑著說道:“你們每一個人的體力都還不錯嘛。一個人竟然能背三十支‘槍’?我當年也是在南京的主力部隊裏幹過的人,我聽說新朝聖主身邊的近衛部隊才會有這種配置。你們要是背這麼多槍,知道保養維護的時候有多麻煩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