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我們的敵人即便有銃炮一類的東西,也沒有這般如我們新朝主力一般的用法。就是想學也不是什麼勢力有決心和有能力為一名士兵都配備這麼多優質材料配備的槍管。雖然也有仗著人多同我們對射的,但更多的是人海衝鋒。我估計如今我們新朝主力大軍的火力更強之後,騎兵衝擊和徒步衝鋒將會是我們的敵人主要的野戰手段了。要不然就隻能守城。像你們演練的這樣敵軍把我們新軍壓製到了需要守城的地步,雖不能說沒有,但也是很少見的一種情況。”張海笑道。
就這樣,孩子們分成了人少和人多的兩組。人少的一方三個人,人多的一方十幾個。不少孩子重新回到了舊時“青梅竹馬”的感覺。拿著竹筒當座騎,另一手拿著小木棍扮演敵方衝擊起來。
即便在川蜀之地,在新朝建朝的時候那神秘而奇特的作戰方式也開始流傳開來。“青梅竹馬”之類的兒童遊戲迅速演化成“青梅竹銃”。這成都府學的孩子們也隻有少部分三年級的學生才有一點兒幼兒時的記憶罷了。
下午自由課的時間大概擁有一個時辰之久,但是到一個時辰臨近末端,太陽快要落到西邊一排宿舍平方房頂的時候,所有的孩子就似乎都有些緊張起來。
“又到跑圈的時候了!”一個孩子自言自語到。
如果是一群老兵油子或成家後成年人,下午訓練或例行跑圈的時候隻要沒有人監督,那就會想各種辦法偷懶,或者心有靈犀的大家一起都盡量少出力。不過這低小級別孩子們在寬鬆的校園生活裏還沒有受到這種文化習慣的過多影響。潛意識裏,每個孩子都不願意自己在跑圈中太落後,這樣一來每天下午臨跑時的壓力還算不小。隻有少數清楚自己什麼水平、必然墊底的人三三兩兩的走在一起。隻有在視線裏有教員出現的時候才會應付性的跑圈起來。
王光在塔樓裏對這一切清清楚楚,但是按照張海提出的看法和思路,他也不想把校園變成軍營。隻要這種例行跑操沒有徹底變成應付性的活動,他就沒有出來過的幹預。
離開校園,張海來到教員們所在的地方。
新朝沒有像後世現代那麼多受過專業教育的教師,這是短期內義務教育普及不可避免帶來的弊端。更沒有像現代中東部省份中小學那麼多的教輔材料。因此大新朝大部分地方的縣學,“二把刀”的教員們就如同舊時代那些並不算太合格的不少二三流“先生”一樣,隻有“三大法寶”,背、考、打。好在沒有升學率方麵的考核任務。這才沒有讓大部分縣學府學變成虐待兒童的地獄。
當然在大多數地方,擁有一點兒權力的人們總有嚴格要求別人濫用權力的習慣。因此,即便沒有升學壓力,大部分學校裏的孩子們過的也並不輕鬆。
而在這成都府學裏,張海見到這裏的教員們平時還是多少留了一些作業的。這些作業顯然並不多,否則也沒有那麼多紙墨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