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遇吉並沒有趁張海這次出巡出手的打算。可朱燮元、盧象升等人雖然表麵上讚同,卻依然覺得這個時候不出手,以後也未見得有什麼機會。
總說新朝是暴秦,初看起來似乎差不多,可這幾年下來卻讓不少人越來越懷疑著新朝恐怕未必同前新或前秦那樣是個十幾年壽命的短命王朝。
“新朝崇尚集權,但皇權越大對人的誘惑就越大。曆朝曆代開國之君傳位的時候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變故,如玄武門、斧光燭影、靖難之役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開國之君的權力,對人的誘惑太大了。即便是關係還算過的去的親人之間也未必靠的住。那張海締造的新朝中央皇權遠遠大於尋常意義上的朝代,哪怕同曆朝開國之君相比也是如此。就算那張家因為根基不深沒有龐大利益關係網的緣故一時間還能融洽起來,可我不信張海死去的情況下新朝還能精誠團結相安無事。何況那張海自命清高,至今還沒有一個皇子或儲君。”當年在戰場上,盧象升從不輕視張海的才華。他認為張海雖然在臨戰指揮方麵缺乏將帥之才用兵略顯平庸。但在建設一支強軍方麵卻有諸多意想不到的手段,自身的武藝力量更是驚世駭俗。可在內政上以及當帝王這方麵,終究還是欠缺了很多。在權衡了利弊之後,他最終還是讚同了朱燮元的看法。
當然,盧象升最終暗中同意行動也是因為經過這幾年西南一帶的經營,在包括朱燮元等人各精幹營中還算是有些底牌的緣故。
其中讓盧象升覺得靠譜的,不僅僅是那些槍銃。這些槍銃的火力範圍還算可以。可是同新軍主力部隊麵對過的他卻知道,在相互之間的射程內同新朝最精銳的力量拚火力,那是下下之策。
而那可以發射模仿新朝六兩重彈的“五十斤抬炮“在堪比泰西工藝的認真製造之下竟然可以讓銃炮有著近一裏遠左右的有效射程,而且這個射程範圍之內的精度還頗高。完全不遜色於張海等人的隊伍在一些小船上所用的那種“舷板銃”,這些造價比尋常鎧甲還貴重的火炮在這幾年的時間裏一共製造了二百餘門。為了能像新軍主力部隊那樣精確的發揮火力,為了進行有效的測試和訓練就足足進行了上萬次實彈射擊訓練與測試,消耗了四十多支抬炮的有效壽命。
在這樣精心的準備之下,在測距方麵頗有天賦又在實戰中經受過考驗的一百名抬炮炮手們被挑選了出來。這些抬炮手每人配備三名左右的輔助人員組成了四百人左右的“新神機營”,在演練中有準備的情況下。這些火器手可以把威力幾乎不可阻擋的彈丸打到一裏之遠精確的命中車輛或轎子一類的目標,就是一些車盾都擋不住。在沒有準備陌生地域,炮手們就算在不經過試射的情況下進行首輪開火,基本上也能把誤差範圍控製在不超過三丈方圓之內。如果集中起上百門抬炮的火力,基本上可以做到指哪兒滅哪兒了,這無疑極大的增加了伏擊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