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特別演習(三)(1 / 2)

過去的新軍主力部隊,在麵臨強敵和箭矢彈雨的時候也基本上能保持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的隊列命中率,五分之一左右的防禦殺傷效率。雖說位於六合一帶的“新特演“最大限度的模擬了實戰,按理來說以炮火和重火槍彈雨的下的威懾力會比當年更大,可是這畢竟不是真正的實戰。百分之一死亡率級別的壓製,同百分之幾到百分之十左右死亡率的壓製,那畢竟是有區別的。

“報告!“這時候在地堡形態的地下掩蔽指揮所內,一名勤務兵向劉洪濤送來了一份實訓測試報告。

為了在對射訓練打靶後的成績以最快的速度報上來,這報告上是一份早就有所準備的表格。列出了命中率水平檔次和各部隊的番號。報靶的人以連為單位直接用黑點來填寫上靶率的檔次就行了。

當然,與上靶率對應的還有各部隊在演習中的意外傷亡率,這樣麵對不同性質的火力壓製會對部隊的戰鬥效率帶來什麼樣兒的影響就一清二楚了。

在炮火準備中傷亡最多的一個連隊有四人死亡,加上負傷共計十來人。其中一個排軍就承受了五人左右的傷亡,並有兩人在彈雨下傷亡,與之損失接近的連隊也有兩個。這樣的傷亡強度基本同實戰環境下不算太過一邊倒的情況類似。

這三個連隊中,隊列命中率一下就從一半左右降低到了不到五分之一,彈藥殺傷效率降低到七分之一以下。這還是使用比較容易瞄準和命中,彈道也比較平直的武器,而如果使用當年的弓箭或臼銃,劉洪濤可以肯定效率會降低到十分之一以下,

十分之一左右的彈藥效率,這在傳統軍隊中是一個恐怖的水平。在古代所知的大規模戰例中大概隻有14世紀的英格蘭長弓手可以達到這樣的效率,當然後金精銳也包括在內。具備這樣效率的古代軍隊通常都是可以以一當十的主。參訓部隊能有這樣的表現,顯然也跟在兵源選拔與訓練管理上的超越有很大關係。

劉洪濤並不滿意這個水平:“我們新軍數年後的作戰對象是史無前例強大的敵群,跨越地理障礙的遠征和國力基礎的薄弱又使我們不得不麵臨以少敵多的境地。這樣的效率,顯然是危險的,並有待提高的。“

在短暫的停歇隻後,實訓測試又展開了。超過萬餘匹馬在真正騎手的率領下向受訓隊伍展開了進攻。

一般來說,冷兵器時代的騎兵如果正麵衝擊步兵,總是會麵臨兵力密度不夠的問題。直到拿戰時代這種情況才有一定改觀。而新軍主力部隊的戰線兵力密度比拿戰時期的軍隊更為單薄,麵對騎兵時的應對能力就成為考驗的一種了。

騎步兵對抗的時候隻有騎兵發射的是有一定威力的實彈,並可以使用帶傳統三眼銃一類的兵器。而受訓步兵則隻能運用特製裝藥的“塵彈“來反擊騎兵。

這當然同雙方防護力的差別有關。這種測試是對單薄戰線步兵的一種考驗,也是對參訓馬匹的一種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