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萬億所率領的大概七百人左右的火槍隊其實沒有帶來多大的效果。首輪開火雖然還算靠譜,但是新軍主力部隊的作戰模式從誕生不久的時候起就是為同絕對優勢兵力的火器與弓箭投射部隊應運而生的。
因為發射的都是早已填裝好彈藥的槍管而不需要臨陣填裝火力,所以第四連的官兵們在敵軍衝到三十步距離以前的時候一般是分散的臥倒在地展開對敵兵的開火。
如果新軍主力部隊是排成密集的人牆,或許會在七百餘名火槍手的齊射下第一輪就被打到五六十人從而被徹底壓製、甚至是被一輪擊潰。這些火槍為了追求頗甲威力在彈藥填裝和威力上也是下了功夫的。
可是麵對臥倒狀態下開火的官兵們,這猛烈的火力隻造成的第五旅一營四連七名官兵中彈,其中隻有一人因為麵部中彈而當場死亡。還有一人因肩部被威力巨大的彈丸命中而導致脫臼,其餘五人僅僅是輕傷而已。
這並沒有給整個隊伍帶來怎樣的動搖,當敵軍的前鋒在督戰隊的壓力之下逼近到五六十步左右距離上的時候,最後一輪火力展開了,上千發子彈的齊射在直射範圍之內至少又打倒了二百五十多人。
數百人的傷亡已經讓敵軍前鋒不少人不得不自主的低下身子,這給後麵的人也帶來了很大威懾。
第五旅一營四連並不算多麼精銳的連隊,連長也隻是中規中矩的一個人,不過曆次實戰中完善的總結乃至落實到整個主力部隊推廣學習所形成的基本戰鬥條例還是起到了很大作用。
其中一個基本戰鬥條例是:當所攜帶的待發槍銃火力不足以擊退數量占局絕對優勢的強敵,或連續四五次開火都不能讓敵軍放棄進攻行動,而敵軍的整體實力並不明顯的高於我方的時候:隊伍在不違背上級要求並獨立作戰的情況下應發起反衝鋒。最後一輪齊射在逼近到二十步到三十步左右的距離上展開。隨後,以套管鋼矛向敵軍發起白刃決戰。白刃戰是在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克敵製勝的法寶。
新軍主力部隊的作戰隊形實際上十分不利於正經的白刃戰,如果同敵軍在公平的情況下發生白刃戰鬥,那麼在完全展開戰術隊形的情況下一名新軍官兵極有可能遭遇到一個小型鴛鴦陣那麼多敵軍的合擊。
不過在近距離的連續開火之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當官兵們展開反衝擊並在三十步左右的距離上接連不斷的以展開最後一輪五聯裝排槍的時候,這樣近的距離上幾乎百分之八十的子彈都沒入了敵群。而且因為隊形相隊散的很開,還沒有多少比例的重複中彈,這最後一輪千餘發子彈至少在接連不斷的五次射擊中打倒了近六百名敵人。
累計在戰鬥中遭受一千數百人的殺傷,傷亡損失超過四分之一的情況下,饒是祿萬億在逃亡衝擊中所率領的隊伍鬥誌比正常的情況下高一些,也再也承受不住這多半拿戰時代的近代軍隊都難以承受的壓力了。首先是前鋒的部隊發生了崩潰,接著整個部隊再也沒有多少人去想“敵人的待發槍銃是不是打完了”,而是由局部到整體的開始向後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