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被新朝占據已經有七年左右的時間了。這七年的時間以來從海內的人才與財富加上海外的不少物資和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向首都傾斜,再加上新朝控製最為嚴密下比較有效的社會整頓與改造,原本就算是東南繁華之地的南京城麵貌已經進一步渙然一新。長達一百二十裏左右的外廓為基礎形成了類似棱堡一般的新的防禦體係。
自曆史上看:南京城牆自朱元璋的建設以來實際上算的上是十分堅固的天下第一城,又依托山水之險看起來更為堅不可破。
可在曆史上屈指算來:從燕王到滿清再到太平天國與日本人,再加上新中國的渡江戰役,南京城無多次被攻破,不論是冷兵器時代還是熱兵器時代。在這些破城的作戰中幾乎沒有一次十分慘烈而有效的保衛戰。
南京城牆雖然高大險峻,但也顯得過於漫長而單薄了。舊時的中國如果某一個勢力擁有十萬堪戰之兵,那它就會是一股或興盛或還能掙紮的兵力,不會困守於南京城內。到了要守城的時候,能湊出幾萬堪戰之兵來算是相當運氣了,而幾萬人在舊時要負責幾十公裏的防線就算是在民國時期的中國也顯得有些單薄了。至於動員城內的居民守城?似乎也就在太平天國攻打南京的時候,那些滿城的八旗還算有些像樣的表現。
新朝在南京總結南京城多次被破城而從無惡戰的曆史教訓,在給予南京首都市民巨大利益的同時並沒有忘記培養民眾的紀律與尚武精神,特別是對於少年人的教育。
新朝全國其他大多數地方,勉強剛剛算是普及了男性範圍內的四年小學教育。可是在南京城內,不僅僅是第一批入學的兒童已經到了快要畢業的年紀接受了長達七年的義務教育開始進入軍隊,就連南京的不少女童也接受過了義務教育。
在這個知識匱乏的年代,大概六年左右的知識教育大約初一初二左右的文化水平,就已經接近了這時代的前沿科學了。在新朝的規劃中:七年及以後的教育就隻能以職業技術和軍事訓練來讓少年們在真正的成年以前來度過象牙塔裏的日子了。
同很多地方的縣營乃至府城的公安軍野戰部隊完全不同,新朝七年的南京城防部隊年輕兵源已經開始吸收了不少剛滿十五歲的年輕兵源,不少隊伍都如同換了新鮮的血液一般煥然一新。
這些受過新朝大恩並在文化教育資源最為充足地方自幼接受了七年教育的少年們,幾乎僅僅七八天時間的基本紀律訓練就已經開始逐步適應了軍營的生活並很快的展開了相關的軍事訓練。
兩萬名剛剛升入七年級的少年們在王新盟第四旅官兵的帶領下於一百二十裏周長範圍的新南京城牆處展開了火熱的訓練。南京城入冬時的寒冷似乎沒有怎樣影響到練習投擲和拚刺肉搏的少年們。
相比楊秋霞,城防部隊的官兵們更熟悉的還是直接負責兵工生產的柳香,按照張海以前的諾言:在新朝出了問題的情況下,名義上的一把手還是柳香,名義上的第一繼承人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也隻能是小慧蘭。在掌握了新朝兵工體係和擁有首都防衛部隊和駐軍的支持下,就算是遇到最壞的情況也完全可以確保南京城及其附近最為富裕的浙北南直隸心腹地帶,擁有對任何孤立勢力的力量優勢,至少成為類似於皆於幕府與西周之間的中央政權支柱。